护教筑梦,薪火相传 ——院内优秀带教老师经验分享会圆满举办

日期:2024-03-25



为进一步提升广医妇儿护理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促进护理团队内涵模式建设,做好新入职护士进修生及实习护生的带教工作护理部培训科于2024年3月22日下午14:00腾讯会议线上举办院内优秀带教老师经验分享,来自12位临床优秀带教老师进行分享,150名临床带教老师线上学习


儿童院区内科部5号楼11楼 陆嘉敏老师

  通过从学生就像一面镜子,看到她们就像看到了当初刚实习和刚入职的自己引入,提到在带教实习生时除了教护理知识外,还需教学生怎么与人相处,包括与患者、患者家属、医生及老师的沟通,另外要传递正面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

image.png

 

儿童院区内科部1号楼2楼 陈飞恩老师

分享带教方法包括一个教学体系、三个基本要点、四个有机结合、个性化教学;其中重点要把握三个基本要点:以病人为中心,带教过程中要确保病人安全,规避护理风险,尊重病人的权利;以能力为本位,注重学生学习、创作、协调、沟通能力;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区分,要我学和我要学这两个不同的态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image.png

 

儿童院区外科部消毒供应中心 谢燕丹老师

提出老师要在带教过程中找差距:学生与学生、学习目标与学生学习成效、不同带教老师间、每年带教计划和教学目标的差距。最好的带教状态就是学生能够按照制定好学习目标来完成科室的实习,但是在带教的过程当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按照目标来完成任务。所以带教老师要进行持续的评估;例如学生到科室实习是四周,老师要在每周四或者周五的时候把学生实习手册拿出来对照手册上的每一点目标来进行落实,及时查漏补缺。

image.png 

 

儿童院区内科部1号楼3楼 高艳老师

从回忆自己十多年前的实习经历引入面对不同角色的实习应该如何带教。作为一名带教老师,应该营造良好的学习工作带教氛围、做详细的培训计划、换位思考和将心比心的教学态度,带教的过程也是自己成长的过程。

image.png

  

儿童院区内科部2号楼4楼 彭纷霞老师

以一名总带教身份进行分享:总带教要意识到科室教学需要团队的力量、将带教老师管理及激励的方法应用到科室教学管理中、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科室的教学管理方法。

image.png

  

珠江新城院区外科部手术室 胡雯雯老师

一个感性的主题“遇见你是我的幸运”来展开她的带教经验,主要分三部分内容。一是初相识:主动带教,拉近师生关系,彼此平行关系,共同成长。二是渐相知:专业间“帮传带”,传递积极正能量,肯定成效,正确评价。三是莫相忘:教学是一门艺术,激励成长。

image.png

  

儿童院区内科部1号楼2楼 魏丽娟老师

通过重现自己当年实习的体会来提醒当下的我们不忘初心;作为一名带教老师要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健康宣教能力和科研能力;在带教过程中要对学生授之于渔:学习能力、评判性思维和慎独精神。

image.png

 

珠江新城院区妇产科部11楼西区 王瑞华老师

结合带教经历,强调护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总结归纳自身在护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方面的带教要点,结合案例分析进行经验分享。

image.png 

珠江新城院区内科部儿科急诊 王敬艳老师

浅谈带教技巧:要帮助护生做好实习心理准备、帮助护生提高理论及业务技术水平及帮助护生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并列出作为一名带教老师的工作职责。

image.png 


儿童院区内科部儿科急诊 陈洁婵老师

  用实习生送了一朵“永生花”给她的故事引入分享内容:一介绍评估教学对象要点,二介绍如何带教,要将带教工作规范化且分阶段,三分享5个案例让大家知道如何做一位有温度的带教老师。

image.png  

 

增城院区妇产科部8楼西区 帅文君老师

提出临床带教中建立师生信任与共鸣的非常重要,实习第一天的接触与需求评估过程中心灵触摸帮助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和理解,奠定了师生关系的基础,科学的实习计划并具体化的实习阶段小结,有助于学生成长。

image.png

 

珠江新城院区内科部10楼东区 杨恺欣老师

主要从带教的不同角色出发进行分享。一是梳理担任科室总带教角色任务,包括实习生、进修生带教,在职护士带教,专科学员带教及专科学员带教计划制定方面,介绍利用“飞书”推送电子版带教计划和内容的便利。二是如何当好科部总带教,要清晰人员架构才能在工作统筹上游刃有余,对于大量需整理的资料要做好分类并上传云端以免丢失。三是举例分享自己的带教经验,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image.png

 

弦歌不辍,薪火赓续,护理带教是历代前辈传承的践行者,是医护南丁格尔精神的传播者。希望广医妇儿的护理临床带教老师们始终秉承“以人为本、注重实践、全面育人”的培养理念,持续关注学生的身心成长,不断改善教学方法,为护理学生们提供优质的学习沟通平台,圆满完成带教任务。

 

 

文:吕彩玲

图: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