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孩子是否像装了个小马达一样停不下来?是否无法专注地做一件事情?这只是调皮好动,还是没那么简单?今天小编就来科普一下被很多家长“滥用”的多动症是什么,它和调皮、淘气有哪些区别。
什么是多动症?
多动症全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类发育行为障碍。多动症有3大特点:多动、冲动、与发育水平不相符的注意力不集中。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男孩发病率是女孩的3-6倍。
调皮好动≠多动症
简单来说,调皮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多动症则是到达了疾病状态。在这里,我们必须要划个重点:不同年龄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不同的。如2-3岁孩子能够集中注意的时间约为5分钟,4岁约10分钟,5-6岁约15分钟,7-10岁约20分钟。因此,如果孩子年龄还小,我们不能够要求他/她有很长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哦。美国儿科学会是建议4岁以上再进行多动症的诊断。
那么,调皮好动和多动症有哪些区别呢?
1、在注意力和兴趣方面:多动症孩子兴趣爱好少,无论做什么游戏,基本都是走神或者心不在焉的状态。调皮捣蛋的孩子则能够专心致志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讨厌别人的影响,他/她在上课或做功课时不安宁可能是因为缺乏兴趣。
2、在行为活动方面:多动症孩子行动往往较冲动,缺乏目的性。调皮孩子的好动行为可能带有目的性,找得到原因。
3、在自控力方面:调皮的孩子到了陌生的环境、在家长管教下能适当约束自己。多动症孩子基本坐不住、静不下来。
4、身体方面:多动症的孩子可能有反应迟钝、肢体动作不太协调的情况出现。但不是所有多动症孩子都有此情况。
多动症的分类
那么从专业角度如何诊断多动症呢?
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以下简称DSM-5)的诊断标准中,多动症被分为三个亚型:
1、注意力缺陷为主型
有些家长说我的孩子不好动,怎么会是多动症呢?其实这类孩子的多动行为不是特别明显,但家长或老师会反映孩子上课总是“开小差”、“发呆”、“神游”,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完成一件事情。在DSM-5中,如果孩子的症状满足以下9条中的6条,且持续时间在6个月以上,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
(1)常常不注意细节问题或者经常在做作业、工作或者其他活动中犯一些粗心大意的错误
(2)在工作或游戏中难以保持注意集中
(3)别人和他说话时常常似听非听
(4)常不能按别人的指示完成作业、家务或工作(不是由于违抗或未能理解所致)
(5)常难以组织工作和游戏
(6)常逃避、讨厌或不愿做要求保持注意力集中的工作(如学校作业或家庭作业)
(7)常常丢失学习和活动要用的物品(如玩具、学校指定的作业、铅笔、书本或工具)
(8)常常易受外界刺激分散注意力
(9)日常生活中容易忘事
2、多动为主型
这类孩子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动个不停,可能伴有冲动行为。同样地,在DSM-5中,如果孩子的症状满足以下9条中的6条,且持续时间在6个月以上,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
(1)常常手脚动个不停或在座位上不停扭动
(2)在教室或其他要求保持座位的环境中常离开座位
(3)常在不恰当的情况下乱跑或乱爬(成人或青少年仅限于主观感觉坐立不安)
(4)常难以安静地玩耍或从事闲暇活动
(5)经常忙个不停或常像“被发动机驱赶着”活动
(6)经常话多
(7)常常别人问话未完就抢着回答
(8)经常难以按顺序排队等待
(9)常打断或干扰别人的活动(如插话或干扰别人的游戏)
3、混合型
这类孩子满足上述两种类型的表现。
多动症的其他诊断要点
1、无论是哪种亚型,多动症的症状都是出现在多场合(在学校、家里、其他公共场合等)、持续长时间的(一般要求6个月以上)。
2、孩子的症状已经严重影响了其学业、社交功能。
3、儿童期多动症在12岁前就存在。
4、排除其他疾病(如焦虑症、精神发育迟滞、精神分裂等)。
通过以上介绍,希望家长对多动症的诊断有一定的了解,不要动辄就给孩子贴上“多动症”的标签。但是,如果发现孩子几个条件都符合,高度怀疑有多动症,应尽快寻找发育行为儿科/心理医生的帮助。如果确诊了多动症,需根据医生的指导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这可能包含了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家庭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