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疫情期间宝宝疫苗接种全解读

日期:2020-03-25

疫情当下,为了减少人群聚集,保护宝宝的安全,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调整了预防接种工作安排。宝宝的预防接种计划可能会受到影响。宝爸宝妈们也因此陷入了焦虑。疫情期间,宝宝疫苗打不打?怎么打?接种效果会不会受到影响?别着急,我们为您一一解答!

常见的免疫规划疫苗补种建议

一般来说,疫苗如果长期延迟或未完成加强免疫程序可能会导致免疫失败。对于疫苗的短期延期或不同疫苗间隔程序对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影响,各国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一定时限内延迟接种对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是有限的。

1、 卡介苗:待接种条件恢复后及时补种。3月龄以内儿童可直接补种;3月龄~3岁儿童应进行PPD试验,试验阴性者可以补种;≥4岁儿童不予补种。已接种卡介苗的儿童,即使未形成卡痕也不再补种。卡介苗补种,请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镇医院预约进行预防接种。

2、乙肝疫苗:待接种条件恢复后及时补种。建议在孩子12月龄之前完成3剂次接种,其中第1剂与第2剂间隔应≥28天,第2剂与第3剂间隔应≥60天。对未完成3针免疫接种者,需尽早补种,补齐未接种的剂次即可。乙肝感染母亲所生儿童全程接种完乙肝疫苗后,最好在7~12月龄到医院进行乙肝感染和免疫状况检测。

3、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接种条件恢复后,优先补种本疫苗。对于延种、漏种儿童,补种相应剂次即可,无需重新开始全程接种。<4岁儿童未达到3剂,应补种完成3剂;≥4岁儿童未达到3剂,应补种完成4剂。补种时两剂脊灰疫苗之间间隔≥28天。

4、 百白破疫苗:接种条件恢复后,优先补种本疫苗。对于尚未接种任何剂次百白破疫苗的婴儿,由于其基本无法获得母传的保护性抗体,难以预防2月龄之内的百日咳发病。如短时间内无法获得接种,建议严格居家隔离,监护人做好防护措施。3月龄~5岁未完成百白破规定剂次的儿童,需补种未完成的剂次,前三剂每剂间隔≥28天,第4剂与第3剂间隔≥6个月。≥6岁接种累计少于3剂的儿童,用白破疫苗补齐3剂,第2剂与第1剂间隔1~2月,第3剂与第2剂间隔6~12个月。

5、 A群/A群C群流脑多糖疫苗:<24月龄儿童补齐A群流脑多糖疫苗剂次,两剂次间隔≥3个月。≥24月龄儿童补齐A群C群流脑多糖疫苗剂次,不再补种A群流脑多糖疫苗。

6、 麻腮风疫苗:在当前疫情形势下,如未能按照免疫程序及时获得接种,建议12月龄之前任何时间完成1剂接种。

7、 乙脑减毒活疫苗:在当前疫情形势下,如未能按照免疫程序及时获得接种,建议于24月龄之前任何时间完成一剂次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

8、甲肝灭活疫苗:在当前疫情形势下,如未能按照免疫程序及时获得接种,建议于24月龄之前任何时间完成1剂甲肝疫苗接种。

不建议延迟接种的疫苗

1、 新生儿首剂乙肝疫苗和卡介苗需要在出生后尽快接种,尤其是母亲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新生儿,首剂乙肝疫苗应在产科接种单位及时接种,并进行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3月龄以下儿童的卡介苗无接种禁忌症者及时接种。

2、 狂犬病及破伤风暴露后会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建议按照预防接种程序及时、全程接种。

近期确需接种要注意什么

1、 疫情期间,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和产科接种点继续开展预防接种服务;其他接种单位是否暂停预防接种服务,由各地结合属地疫情和疫苗可预防疾病等情况决定。接种前,家长可先致电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镇医院(联系方式请查阅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了解恢复时间,进行预防接种预约。

2、 预防接种当天,确保宝宝健康状况正常。家长可先自行测量体温,若儿童有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等不适症状,应暂停预防接种。前往接种门诊前,请准备好预防接种证;给宝宝换上干净、宽松的衣服,便于露出接种部位。若宝宝要口服脊灰疫苗,给孩子喂奶时间稍微提前些,应注意接种前30分钟喂奶。预防接种后,请在接种点留观30分钟再离开。口服脊灰疫苗的宝宝,30分钟之后再喂奶。

3、 接种结束返家后,应密切关注儿童的身体状况。接种当天:避免给宝宝食用海鲜等易过敏食物;给宝宝多喝水;洗澡时不要搓洗接种部位,保持清洁,避免弄湿,以防感染。接种2~3天内,尽量避免剧烈运动。

4、 常见预防接种的一般反应,包括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局部反应主要指接种疫苗后当天局部出现红、肿、热、痛,一般无需特殊处理,2~3天消退。全身反应主要指孩子出现发热、烦躁、易激惹、睡觉不踏实、食欲减退、腹泻、呕吐、皮疹、嗜睡等。若体温<38.5℃,一般不需服药,给孩子多喝水,注意休息即可。若体温≥38.5℃或出现其他不能缓解的不适,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

通过以上科普,希望各位爸爸妈妈对疫情期间疫苗接种事项有了一定的认识。相信我们众志成城,齐心协力一定能战胜疫情,也希望各位宝宝能够开心健康成长。

资料来源: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疫苗延迟接种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及接种建议(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