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儿医讯】优秀!又创全国首例!单孔腹腔镜辅助ICG引导下长段型巨结肠根治术顺利完成

日期:2019-12-19

近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曾纪晓主任医师团队,在胃肠外科主任朱德力主任医师领导下,顺利实施全国第1例单孔腹腔镜辅助ICG引导下精准先天性长段型巨结肠根治术,具体术式为Swenson术+Deloyers 法翻转升结肠。

  

曾纪晓主任团队为患儿实施手术

先天性巨结肠是小儿便秘的常见病因,发病机理为病变肠管神经节细胞缺如,造成肠管蠕动减弱并出现肠管痉挛引起便秘,近端肠管内粪便及气体积聚导致被动扩张,即所谓巨结肠,目前手术为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长段型巨结肠通常需要开腹手术或传统的三孔法腹腔镜辅助,单孔腹腔镜手术因其难度较高,目前国内外尚未广泛开展。

相对传统的多孔法腔镜和开腹手术,单孔腹腔镜手术仅仅利用脐部这一自然腔道即可完成相关手术,并且术后切口可为脐部的天然皱褶完美隐藏,手术后无可视化瘢痕,术后疼痛轻微,术后恢复更快。同时,运用腹腔镜辅助下Swenson手术可深入且精细分离腹膜反折以下直肠,比单纯经肛门Soave术等残留更少的直肠肌鞘,术后并发症如腹胀、便秘复发及小肠结肠炎发生率更低。

吻合口漏是巨结肠术后最严重并发症,确保吻合口无张力、血运良好是避免吻合口漏的关键因素。以往巨结肠根治术完全依靠手术医师的经验,肉眼观察吻合口附近肠管的颜色、切缘渗血及毛细血管充盈情况等来判断吻合口血供,缺乏客观精准的指标,无法真正准确判断。曾纪晓主任团队利用ICG(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在术中实时显示吻合口的血流灌注情况,精准判断拟切除的系膜血管,有效的避免了吻合口漏的发生。

单孔腔镜辅助ICG引导下精准治疗先天性长段型巨结肠,把无瘢痕手术和ICG荧光精确定位两者完美结合,有望进一步减少巨结肠患儿的手术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为先天性巨结肠宝宝带来更高的生活质量。目前该手术患儿已痊愈出院,手术后患儿排便功能良好。

专家介绍

曾纪晓


男,博士,教授,主任医师,胃肠外科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肛肠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腔镜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幼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小儿外科分会常务兼秘书,美国费城儿童医院和辛辛那提儿童医院访问学者。专注于儿童微创外科手术,他带领的团队每年完成胃肠疾病、肝胆疾病、儿童肿瘤及小儿微创手术超过900余例, 连续3年被评为医院“服务之星”和“学科建设之星”,2017年荣获第三届“羊城好医生”,荣获“2017 、2018 胡润 中国好医生”等称号。近3年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级医学科研课题6项,发表SCI文章5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为IF:13.314),在中华和中国系列杂志以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发表论著28篇,参编7部著作。

文:胃肠外科 陶波圆

编辑:李雯

审核:周密

审定发布: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