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跨领域视角下儿童早期发展高端论坛内容涵盖儿童保健、儿童行为、心理和神经发育、儿童健康的管理以及儿童早期教育,与会专家来自医学、教育学和信息学领域的大咖,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共济一堂,聚焦儿童早期发展学科前沿,共享一场学术盛宴。
精彩内容回顾——儿童神经发育保健
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八一儿童医院院长封志纯教授分享:早产儿神经心理行为障碍干预和展望
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全球早产儿的数量每年多达1500万,占全球新生儿总数的10%,中国的早产儿数量位居世界第二,发生率高达10%。早产儿多伴有脑损伤及远期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封志纯教授谈到了早产儿神经心理行为障碍的表现为感知觉发育障碍、运动功能发育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心理发育障碍。临床表现多有运动发育、感知觉发育及语言发育落后,但也可以某一方面为突出表现。对早产儿早期发育进行促进干预措施,其发生精神运动发育落后甚至脑瘫的机率大大低于未干预的早产儿。因此,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早产儿的早期及远期的发育结局。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科研究所所长唐亚平教授分享:儿童神经发育领域研究进展、
唐亚平教授分享了自闭症的最新研究进展。目前中国自闭症的发病率约是0.7-1.0%,其中90%的患者终身残疾,75%的患者需要终身照顾。唐亚平教授提到,自闭症研究领域目前的困境是致病、发病机制仍然不清楚、缺乏特异性的早期诊断措施、没有特许的药物治疗、早期行为干预效果有限、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我国对自闭症的早期诊断仍依赖于国外的行为量表,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人群。推动我国自闭症的诊治,任重而道远。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早期发展神经保健主任麦坚凝教授分享:婴幼儿期神经发育保健以及相关问题
婴幼儿期神经系统快速发育,且容易受到环境、疾病、抚养方式等因素干扰。在婴幼儿期定期的神经发育保健是预防和早期发现神经发育障碍的有效方法。麦坚凝教授提到,大多数发育性迟缓或发育异常会在婴幼儿时期出现早期表现,但即使早期发育正常,也不能说明儿童以后持续正常,例如自闭症、语言障碍在婴儿期可无明显异常。常见的神经精神心理问题和障碍是可预防的,发育迟缓和发育障碍是可以通过早期干预减轻的。我们要重视婴幼儿的运动、语言、个人交往行为、社会适应能力的发育水平,也需关注依恋情感、注意能力、良好习惯行为的早期培养。
精彩内容回顾——儿童营养与睡眠保健
中山大学营养系苏宜香教授深刻解读7-24月龄婴幼儿喂养指南临床应用并倡导顺应喂养的重要性
7-24月龄是消化器官及功能发育、感知觉及认知行为能力发展时期,婴幼儿通过接触、感受和尝试食物,体验、学习和适应多样化食物,从接受喂养转变到自主进食。苏教授认为:“健康饮食习惯的发展随生命发生就已经开始,食物可以给孩子带来刺激,是孩子感知外界的重要途径。对食物的选择不是天生的,是后天习得的”。因此,在继续母乳喂养同时,满6月龄起添加辅食;从富铁泥糊状食物开始,逐步添加达到食物多样。父母应该让孩子尝试、喜欢各种食物,培养良好的进食习惯,培养孩子自行进食;提倡顺应喂养,鼓励但不强迫进食;辅食不加调味品,尽量减少糖和盐的摄入;注意饮食卫生和进食安全;定期监测体格指标,追求健康生长。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前院长李廷玉教授认为儿童早期发展更需要关注自闭症儿童等特殊儿童的营养
李廷玉教授给大家带来她们团队关于早期营养与自闭症发生风险研究的进展。维生素D、维生素B、铁元素等营养素的缺乏在自闭症儿童中十分常见,维生素B12、碘、钼等营养素在大脑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营养素的缺乏部分解释了自闭症患者智力和语言发育迟缓。儿童早期营养与自闭症的关联理论为理解和预防自闭症提供了新的思路。补充参与脑构建的营养素可以改善缺乏营养的自闭症儿童的脑功能,但联合哪些营养素补充、何时补充及补充的剂量需要更多的研究探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儿童保健部前主任王惠珊教授从理论到实践讲述儿童早期睡眠保健。
儿童睡眠不足?如何培养儿童的睡眠习惯?王惠珊教授从理论到实践讲述儿童早期睡眠保健。目前,儿童睡眠不足是全球性问题,儿童24h睡眠实践以0.73分钟/年速度在缩短。充足的睡眠是婴幼儿早期大脑感觉神经、记忆、学习以及保持大脑可塑性的基本需求。婴儿睡眠与后期认知能力的发展存在一定的联系,夜间连续睡眠时间长,认知得分可能较高。婴幼儿睡眠问题主要表现为昼夜节律紊乱、入睡困难、频繁夜醒。改善儿童睡眠环境、儿童与父母分床睡、调整睡姿(仰卧位睡眠)、规律作息、睡前活动等方法可以改善儿童睡眠。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后续报道
(儿童早期发展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