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儿医讯】最美生命线—市妇儿中心成功实施首例儿童超声引导下心电图腔内定位上臂完全植入式给药装置植入术

日期:2018-12-13

2018年12月7日下午,市妇儿中心血液肿瘤科、乳腺外科、麻醉科多学科团队协作,成功为一名12岁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实施了经超声引导下EKG(心电图)腔内定位上臂完全植入式给药装置植入术,为需要长期反复化疗用药的血液肿瘤患儿打造了一条更加安全舒适、美观的输液通路。

据悉,市妇儿中心是广州市第二家开展儿童上臂完全植入式输液港的医院

    

▲血液肿瘤科、乳腺外科、麻醉科和手术室医护人员合影

多学科团队协作  构建畅通的“看不见的生命保护线”

12月7日下午,在内科部副主任江华、血液肿瘤科主任张辉以及患儿主诊医生王嘉怡副主任医师的大力支持下,黄海英护士长带领的血液肿瘤科静疗团队与乳腺外科的梁震医生精诚协作,经过术前的充分讨论、知情告知并征得患儿及家长的同意以及精心的准备,共同实施了该项手术。

手术首先由血液肿瘤科的静疗专科护士黄永贤运用超声评估定位患儿右上臂贵要静脉,然后在超声引导下快速、准确地成功穿刺,顺利放入导丝。

▲血液肿瘤科静疗专科护士黄永贤超声引导下置管

接着由乳腺外科的梁震医生在穿刺点行皮肤切开送鞘,置入导管。术中利用EKG进行腔内定位导管末端位置,当心电图P波达到QRS波形的80%时,确认导管尖端达到最佳位置即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交界处,随后修剪导管,连接港座并在穿刺点处制作囊袋,固定港座,缝合皮肤,无菌消毒后固定。

▲乳腺外科梁震医生置入港座后缝合切口

▲EKG腔内定位导管末端位置

手术整个过程在超声引导下进行,从皮肤消毒、置管、导管定位、放入港体、缝合到固定,不到1小时便完成了全部步骤。术后患儿感觉良好,伤口干洁,当天即实现了输液治疗。

▲术后胸片定位,与EKG腔内定位一致

我院儿科引入新技术

— —手臂港

上臂完全植入式给药装置(俗称手臂港)为近几年国内发展的静疗最新技术,我院血液肿瘤科今年9月下旬引入该项技术。

本次上臂港植入术实现了两大技术优势:

一是超声联合EKG腔内定位,准确定位了导管末端位置,降低导管术后调整的机率和减少X光拍摄次数;

二是原位放港,采取单切口,直接在穿刺口制作囊袋放港,无需建立皮下隧道,避免导管在隧道打折,降低了输液障碍的发生。

超声联合EKG手臂港植入术是

我院始终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为减轻患儿痛苦

减少其被医疗器械辐射的频率

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而开展的临床医疗新技术实践探索

术的成功标志着我院静疗水平又踏上新的台阶,也完美体现了我院多学科团队协作的优势。

该项技术为肿瘤化疗患儿构建了畅通的“看不见的生命保护线”, 有助于提高化疗的安全性和舒适度,改善患儿就医体验,打造自信社交。

知多D

什么是手臂港

完全植入式输液港是一种可植入皮下、长期留在体内的闭合静脉输液系统,主要由静脉导管系统和供穿刺的港座组成,可用于输注各种药物、液体及营养支持治疗,以及输血、血样采集等。上臂完全植入式给药装置(俗称手臂港)多以手臂贵要静脉、肱静脉、头静脉等作为入路植入导管,港座完全埋入手臂皮下的输液港。国外1990年首次报道手臂输液港,而国内自2014年才相继出现相关报告。 2016年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Infusion Nurses Society,INS)汇编的《输液治疗实践标准》首次提出手臂输液港可以作为胸壁输液港的替代选择。

手臂输液港与胸壁输液港相比,存在一些独特优势:因导管入路在外周血管能有效预防穿刺置管引发的血胸、气胸和“夹闭综合症”的风险;港座小囊袋的切口小,隧道短,痛觉减小;港座的囊袋切口选择在手臂内侧,更加隐蔽美观,输液插针时仅需患者上卷衣袖,很好地照顾到患者隐私;手臂输液港植入时皮下隧道短,输液、 输血障碍明显低于胸壁输液港;不影响胸部放疗。

跟PICC导管相比,手臂港具有留置时间长(理论可留置20年)、每月仅需维护一次、安全便捷、美观、不影响洗澡社交,可沐浴游泳等,有助于改善患儿的自我形象,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手臂港导管埋于皮下,减少感染的机率,而PICC管端外露,容易造成局部感染、皮肤过敏、导管异位、断裂等情况,且部分影响患儿日常活动。

(血液肿瘤科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