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早上八时,轮休了两天的陈娟医生如常回到工作岗位,走进PICU病房隔离区,20号床位上却空无一人,原来的“小主人”——2岁的小俊轩不知所踪。小俊轩病情非常严重,尽管一度有缓和趋势,但没可能在几天内奇迹般康复并成功转至普通病房。那么真相只有一个!陈娟木然地打开电子病历系统,小俊轩的死亡记录赫然入目:肺出血、感染性休克、肝肾衰竭……家人无奈放弃治疗。早在2天前小俊轩已离开了疼爱他的家人和竭尽全力救治他的医护人员,或许天堂里再也没有病痛。
陪伴孩子走完生命最后一程的林海洋医生忽然叫住陈医生:“20床家长对住院期间照顾孩子的所有医护人员表示感谢,让我转达对你的谢意。”护士小莲递来一张由透明胶袋封装、折成小方块的纸条:“喏,给你的情书,原来20床病人小俊轩的妈妈在办离院手续时写的,叮嘱我交给你。”
患者家属的一封信
--致陈医生
陈医生:
您好!我是原20床张俊轩的家属,很遗憾BB在25号还是走了,因为实在不忍心再看到他受苦。听医生说,他走的时候还好,并没有太大挣扎。尽管千万个不舍,但还是希望他能走得安详一点。
这段时间确实很煎熬,但我们还是很珍惜这段时间,每天的下午3-4点都是我们相聚的宝贵时间。感谢您第一次的抢救,为我们争取多这段时光,虽然不容易,但我们大家都在努力。
陈医生,感谢您。您是我见过最好、最善良的医生,在我们家属无数次的无助、彷徨和绝望中,您每次总是带着笑容耐心回答我们每个疑问,总是充满能量地给予我们希望。一直以来,真的给我们很大的能量和鼓舞,也是我们坚持到今的动力。
虽然结局没能尽如人意,但我相信BB能感受到大家的帮助。谢谢您陈医生,给您留言,除了表达我们最真挚的感谢,也是希望您可以把这份热情坚持下去,希望可以让深陷痛苦中的家庭都能感受温暖。
祝安好!
2018-5-26
病人家属
满纸的感恩及正能量将陈娟医生的思绪带回到大半个月前,与小俊轩的初次见面。
小俊轩病了,高烧不退、出皮疹、咳嗽,五一大假旅途中多次求医仍没见起色,一家人匆匆返回广州来妇儿中心求治。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凝血障碍、骨髓细胞学检查可见吞噬现象、全身浮肿、腹胀、胸腹腔积液、呼吸困难,这一系列症状预示着病魔来势汹汹,张牙舞爪地想要吞噬掉小生命。在急诊观察室紧急气管插管、辅助通气后,小俊轩很快转入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小俊轩患上的是“噬血细胞综合征”,一类由遗传性或获得性免疫功能异常导致的过度炎症反应综合征,临床以持续性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以及骨髓、肝、脾、淋巴结组织发现噬血现象为主要特征,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疾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
虽然俊轩在监护室接受了生命支持治疗,但依然未能阻挡病情进展,休克、肾衰竭接踵而至,孩子命悬一线,绝望无助的父母在无声啜泣着,看不到孩子未来还能走多远。尽管孩子病情凶险,但不放手一搏怎么知道结局是注定的?给孩子一个机会,也让父母和医护人员不要留下遗憾。坚强善良的年轻父母红肿着眼,拭去眼泪后选择了给予医生最大的支持和配合。血浆置换、血液滤过、化疗、胸腹腔积液穿刺引流,小俊轩挺过了第一道难关,休克控制,尿量增多,水肿消退,似乎让大家看到了希望。
好景不长,小俊轩出现抽搐,神经反射、病理征和脑脊液异常,表明噬血细胞综合征累及到中枢神经系统。坏消息接二连三,小俊轩贫血、血小板低,需要反复输注红细胞和血小板;更要命的是,白细胞持续低水平,只有正常数量的2-4%,机体内打仗的“士兵”数量严重不足,免疫系统脆弱得不堪一击,耐药细菌和真菌感染肆虐着扑向了孱弱的小生命,休克再次袭来,口鼻腔、消化道出血、肺出血步步紧逼,肝肾衰竭击向了小俊轩,治疗变得异常艰难。
化疗进行到近3周,病情如同过山车般起起伏伏,小俊轩在疾病煎熬下,早已不是初入院时白净可爱的样子了;对父母而言,这何尝不是一种折磨呢?妈妈红着一双泪眼,悲戚道:“宝宝这个样子,我都不知道是在帮他,还是在害他。”
PICU的医护团队无法预料治疗的转折点在何时出现,只能根据孩子目前的状态和病情发展趋势对结局做出推测,给父母提出治疗建议,解答他们的疑惑,安抚家人悲伤情绪,对他们为孩子做出的努力表示赞赏和鼓励,避免患者家属在医疗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做出不理智的决定。整个治疗过程中,血液科的王嘉怡医生就专科治疗和预后评估同家人进行了信息分享,监护室医疗小组各个成员反复讨论决策使得诊疗方案连续一致。
最终小俊轩还是离开了,在父母充分理解孩子病情的前提下,如果死亡或严重后遗症难以避免,理解和尊重父母的决定,亦是对生命的尊重。虽然我们医护人员每日都见证生死,但仍在“既有深度的治疗,又有温度的医疗”医者路上努力修炼。
作者:PICU陈娟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