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7日凌晨,儿童医院#$代消化科专家曾享沅主任与世长辞了,享年94岁。临终前一天,他的头脑非常清醒,要求长孙从市一医院推着轮椅绕光孝寺一周,那一刻,他眷恋着人生美好的一切,珍惜活着的每一秒。2015年1月24日,他的骨灰带回美国,随儿女的意愿在异国他乡安葬。
1944年,曾享沅毕业中大医学院。在国统时期,大学毕业生要服兵役,同年他入伍当军医。1945年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战争的结束意味可以回家了。1946年,他晋升少校军医,部队过江,进驻南通。政治敏感的他,意识到国民党要打内战了,岂非中国人自己打自己?于是他决定逃走,寻找适当时机,外出买西装换上,登上了开往香港轮船。后来,确保无人追捕,才从香港回到家乡汕头,并在汕头工人医院当了一名儿科医生。
解放后,曾享沅与中大医学院同班同学、在广州市儿童医院工作的李寿容()医生取得联系,并由他推荐给当时的张梦石院长。1956年初,他被张院长委以重任,负责消化科工作。解放初期,广州卫生环境差,很多婴幼儿患腹泻病,重度失水,当时诊断为“中毒性消化不良”。因为没有合理的治疗手段,当时主要靠皮下注射生理盐水补液,作用不大,很多病孩死于“失水酸中毒”。曾享沅立志要攻克这一难题,他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制定出有效的液体治疗方案,解决了病孩的水电解质紊乱问题,抢救了无数婴幼儿生命。可以说,曾享沅对小儿消化系统疾病的贡献是功不可抹的。
文革期间,曾享沅到很大冲击,后期因“国民党残渣余孽”的罪名,被押回老家监督劳动。他带着四个未成年的子女和妻子一家五口回乡,一个高级知识分子,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靠他在生产队“执猪屎”赚工分,怎能维持生计?无奈,他厚着面皮,派他的儿子回广州,放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男儿志气,求助于亲朋好友,解决燃眉之急。后来,乡亲们知道他的医术高名,偷偷带病人上门求诊,为他带来了一些微薄的收入,才能勉强维持生计。随着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曾享沅终于回到了医院,他没有计较文革期间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毫无怨言,乐观地对待一切,努力工作学习,挽回过去的损失,并带出一批如岳燕萍、区文玑主任等的优秀专业医生,在省内外儿科领域赢得了较高的声誉。
退休后的曾享沅,随子女定居美国纽约,约10年的美国生活让他时刻思念家乡,只身回到了出生、成长的祖国。在广州,他虽然没有直系亲人,但却有几十年熟识的环境、同事和老友,可以常回医院看看,关心医院的建设……曾享沅的晚年生活很惬意,虽两次中风,但生命力之强,记忆力之超令人钦佩。他常写诗作词,背诵爱国诗人陆游的诗句,还经常回老家汕头,看望父老乡亲。几个月前,他自知已时日不多,便让保姆推着轮椅带他回医院看看,看看他工作学习过的地方。
曾享沅热爱医学、爱岗敬业的精神,永远值得年青一代学习。曾主任安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