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的病人享受医院发展的成果

日期:2015-08-1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确立了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提出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地区发展不平衡,行业之间的不平衡,收入增加跟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等等。再加上房价持续上扬的种种压力,很多人不得不节衣缩食,看病“贵”的问题就显得尤为明显。在大多数国人的理念中,有病就自己扛着,不到万不得已就不去看医生,为什么?节约的钱留给子女或用于买房等其它地方似乎更实际,所以看一个病花上一点钱就觉得贵、划不来,实在要看医生也要尽量看得快、看得好,才物有所值。由于大医院医疗设备齐全,医生技术相对较高,于是乎病人便纷纷涌来,从而加重了看病“难”和手术“难”的现状。

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医院,特别是大医院的硬件和软件都得到了极大完善,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但大医院毕竟是少数,如何让更多的病人能一起分享这些成果,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目前,大多数基层医院的设备和技术提高不明显,医务人员甚至随着老一辈的退休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这在无形中加重了大医院的压力。僧多粥少的情况下,看病能不难吗?尽管国家为此出台了很多政策,比如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收入,把大医院的医生安排到基层医院下乡技术支援,却仍然不能解决病人看病“难”的问题。也就是说,未能让更多的人更快的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更多的人更快的分享呢?

对于手术“难”和门诊看病“难”的问题,市妇儿中心提出了加班的解决方案,这确实是一个比较好的让更多的人分享成果的方法,也值得推广。效果是不错的,但是能否持久呢?医生能否持续地高强度工作?作为党务工作者,暨要关心病人的问题,也要关心职工的问题,这也是近日来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看到十八大三中全会有关深化改革的提议,其中之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联想到实际,发现上述问题有两个特点:一是基层缺乏技术好的医生,二是大医院负荷过大。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收入能留住人和心,但却无法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直接的解决方法,就是帮助基层医院“免费”培养人才,把基层医院的医务人员送到大医院进行1-3年的培训。此外,尽快建立和落实住院医生培训制度,让刚毕业的医学生先进入大医院进行至少为期3年的培训,然后再安排到基层医院工作。这样的方法虽然短期内可能会造成基层医院人力更加紧张,但从长远来看却能提高基层医院的技术水平,慢慢把病人吸引回去,同时也缓解了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毕竟如果看病效果一样好,谁会往远方的大医院跑呀?这个设想能否实现,可以摸着石头过河去检验。

改革开放三十几年,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医患关系却甚是紧张。除了个别媒体片面追求轰动效应而妖魔化医务人员外,我们本身有没有什么商榷或者说需要改善的地方?我想沟通与技术是关键。如何提高沟通技巧和技术水平?借用十八大三中全会的话,就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通过全员培训、人才输入、职业培养等方式,提高全体医务人员的沟通技巧和技术水平。同时,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免除病人的后顾之忧,重建医患双方的信任关系。相信,我们一定能够让更多的人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