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简介
2016年,学校依托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以下简称“妇儿中心”)成立儿科学院,开设儿科学专业,是国内首批招收儿科学专业的8所院校之一,拥有儿科学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儿科学专业获得了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广东省特色专业;在2024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广州医科大学儿科学专业跻身进入全国第4位,专业评级为A级。
妇儿中心是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公立三级甲等妇女儿童专科医院。是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中南),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个,国家特色保健专科5个,省临床重点专科10个。2023年全国综合排名获评A+等级,儿外科位列全国第5名,儿内科位列全国第7名,罕见病专科位列全国第8名。现有各类高层次人才233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优秀青年基金等国家级人才18人。
二、坚持立德树人、以本为本
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的“南山精神”为引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求,掌握扎实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过硬的专业实践技能,具有人文情怀和国际视野,业务精湛、开拓创新、善于实践,毕业后能够出色胜任儿科临床医疗、预防保健、医学研究等相关工作岗位需求的一流儿科本科人才及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院制定了《广州医科大学儿科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方案》,明确了思政建设的工作目标、建设思路、建设内容、具体工作实施计划等,把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党政领导班子每学期为学生上好思政第一课,以思政教育铸魂,深化“仁心”内核。
儿科学院周文浩院长讲授思政课
由医院院长担任儿科学院院长、分管教学副院长担任儿科学院副院长,每月管理干部例会通传本科教学工作。关于重大事项及制度的决策,经过院长办公会和党委办公会的深入研讨与分析,确保本科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学院领导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参与《医学导论》《胎儿医学》《儿科学》《医学科学研究与创新》等课程授课。
三、加强专业建设
1.探索人才培养改革
(1)多种教学模式融合,以专业特色促课程建设新发展
突出专业特色,形成“儿童生长发育-疾病”为轴线的儿科医学整合课程,完善专业课程设计,注重内容内在连贯性。
打造标准化病人,《医学导论》率先将标准化病人引入实践课堂;开设CBL、PBL课程,将微课模式下的翻转课堂引入技能教学。
(2)早临床、多临床,强化实践教学
学院选聘优秀临床教学医生担任兼职班主任,为每个学生配备全程导师;在大一期间开设《早期临床接触实践》课程,寒暑假期间安排学生进入病房、门诊、实验室开展实践学习等,直面患儿真实需求,通过"早临床、多临床"模式,在服务中感悟"仁心善术"的宗旨。
全程导师带领学生参观病房
(3)标准化训练体系锻造“硬核技术”。
通过急救技能、新生儿复苏等模块化培训,构建“理论-模拟-实战”三级进阶体系,依托标准化病人(SP)和高端模拟人,确保学生能掌握操作规范。近三年来,全国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水平测试考试技能操作考通过率达100%印证了技术训练的全面性与严谨性,以技术可靠性践行生命至上伦理,这正是“仁心”在技术层面的终极表达。
(4)竞赛淬炼彰显技术巅峰。
组织专职师资团队指导学生参与临床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精技。近五年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通过严苛训练与竞赛磨砺,在实践中融入思政,贯穿人文关怀,使冰冷的技术因人文温度而更具生命力。是技术精湛化与人文内嵌化的双向奔赴,正是新时代医学教育对“仁心善术”最生动的诠释。
(5)注重国际视野
加强国际交流项目建设,选派学生前往知名高校交流、参加国际会议,在跨文化医学实践中深化对"全人关怀理念"的理解,学习全球儿童健康领域的仁爱实践。近三年来,选派9名老师参加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线上医学课程;选派44名同学参加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线上医学课程,资助11名同学线下前往澳大利亚悉尼、英国剑桥参加医学课程学习。
2.优化课程建设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优化课程体系,缩减总学分和总学时。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多元自主发展三部分构成,注重人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突出专业特色,开设新生儿学、儿童保健学、胎儿医学、青春期医学、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学等特色课程。将"仁爱"价值观融入专业课程,如《医学导论》《医学人文沟通》等课程中嵌入人文关怀案例,通过标准化病人实践教学,引导学生体会患儿痛苦,培养共情能力。
以“儿童生长发育-疾病”为轴线,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注重内容的内在连贯性,整合生殖、围产、遗传等多个学科,依托强大科研成果和国家、省级重点科研平台,国自然杰青、优青等优质科研师资直接指导本科生,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精神。
依据第十轮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启动新一轮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根据课程目标,规划课程内容、设计教学策略、设定学习成效、确立评估方法,并明确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作用;重视学生价值观、职业观念、科学思维的培育,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整个课堂教学建设过程中;在课程内容方面,对标“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要求;注重教学模式的改革,开展PBL、CBL、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儿科综合医学PBL课程》获得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儿科学(留学生)》获得广州市高校一流课程项目立项,《妇产科学》获得校级一流本科课程。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4本,参编教材1本,其他专著4本。
龚四堂教授参编第十版《儿科学》规划教材
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国家级重大人才项目入选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省级重大人才项目领军人才4人、青年拔尖人才8人;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2人,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10人。其中2人担任广东省本科高校临床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儿科学专业分委员会顾问和行业专家。
现有师资队伍353人,206人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其中博士学历122人,占比34.56%;硕士学历183人,占比51.84%;本科及以下48人,占比13.6%。其中高级职称244人,占比69.12%;中级职称63人,占比17.85%;初级职称46人,占比13.03%。
职称学历饼图
注重教师的培养,2024年组织207人次参加了教学技能工作坊、教师创新大赛、青教赛等培训。近三年来,学院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教学竞赛以及申报各类教学课题,获得省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校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获得省级课题8项,市级课题12项,校级课题14项。获得广东省科教进步一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中国医学重大进展(临床医学部)1项、中国医学重大进展(生物医学工程与信息学部)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青年科技奖1项。
五、深化专业综合改革
学院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教学改革,设专人负责质量工程和教研教改项目管理。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改革传统课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被动式学习,推进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组织了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修订研讨会,根据学院多年的教学经验,调整了儿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小儿内科学课程由传统课堂理论讲授逐步向PBL、CBL、床边教学、模拟教学的授课模式进行改革,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加强学生素质教育。鼓励教师采用分组情景模式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开设《早期临床接触实践》《医学导论》等课程,提升实践课比例,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保证临床实践学时。
严抓临床实习管理、规范各项教学活动,严格实施出科考核。应用现代化科教信息管理系统,科学规范的管理实习生的教学。积极参与学校临床教学基地评估,与学校实践教学质量同质化,2017年获得优秀临床教学基地授牌。重视教育过程的评价,建立了质量评价体系,包括本科教学、实习教学,评价结果与年度绩效考核挂钩。制定了《临床教学质量督导工作方案》,实施督导制、听课制、试讲制、评教制、上岗考核制、考核评价制,确保教学质量。将"仁爱"纳入师德师风考核指标,通过教学竞赛、优秀园丁等活动,激励教师成为"仁心善术"的践行者与传播者。
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组织老师参加广州医科大学的授课竞赛、教师创新大赛、思政说课竞赛等技能竞赛,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积极鼓励、支持教师申报教学改革项目,近三年来,获得省级教学改革项目8项、市级12项、校级14项,发表教学论文6篇。
六、彰显专业特色与成效
1.思政建设成效显著
组织调研省内高校思政教学大赛、课程思政建设方案等,融合“医学+思政+工作坊”的创新模式,组建思政教师队伍,组织教师参加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相关培训。积极组织老师申报各级思政教学案例、思政示范课堂、思政课题等。近年来,我院老师获得省级思政示范课堂1项;省级思政案例二等奖2项;省级临床教学基地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思政课题1项;校级思政案例三等奖2项;校级思政课堂2门。
2.构建全程导师培养体系,学生科研素养显著提升
构建本科生全程导师培养体系,为每一位本科生配备一名全程导师,遴选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在内的94名本科全程导师团队,建立"学术+科研+临床"指导模式,以身作则传递医者仁心,突出科研思维与创新能力双轨培养。
建立"学业预警+精准帮扶"机制,对学业困难学生实施一对一辅导,体现"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温度。每学期开展学业警示教育,对存在学业风险的学生启动帮扶机制,组织兼职班主任、全程导师一对一进行帮扶,制定个性化提升方案。
近三年来,指导学生获科研立项国家级4项、省级3项,校级21项、院级25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 7篇、中文核心2篇,其他作者发表SCI 6篇,每年生均公开发表论文达到0.05篇。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级银奖1项,省级银奖1项,校级银奖1项、铜奖1项。在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得国家级三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其他校市级21项。
学院通过 "仁心善术、惠泽妇儿" 的宗旨,将"仁"从抽象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儿科学专业将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契机,依托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以打造儿科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摇篮为目标,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课程建设为基础元素,引入思政元素,以新方法引领教学模式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以闭环式质量监管为保障,聚力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推进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为实现下一步更具挑战性的目标不断积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