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严重的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该类疾病反复发作,治疗无效率高、费用昂贵。患病儿童经常需要用糖皮质激素或生物制剂进行长期甚至终生治疗,但是激素治疗容易产生耐药性,生物制剂价格昂贵且个体应答能力不一。药物长期服用增加患者感染和消化道癌变的风险。因此亟待发现患者的致病基因突变,解决临床工作的难点。
近日,过敏免疫学领域顶级期刊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上发表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与中山大学合作的题为 Excessive deubiquitination of NLRP3-R779C variant contributes to very-early-onset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development的研究论文 [1],首次报道了中国人群相对富集的NLRP3-R779C突变促进肠道炎症的新机制和治疗靶点。中山大学崔隽教授,广州妇儿医疗中心儿科研究所张玉霞研究员和消化科耿岚岚教授,香港大学Lau Yu-Lung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周伶俐博士和刘涛博士以及广州妇儿医疗中心黄冰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
NLRP3:一种遗传基因,此编码的基因俗称炎症小体,可以促进炎症因子IL-1和IL-18释放;过度炎症会造成各类系统性和器官特异性病理损伤。
我院早在2019年发表在Cell的文章中发现了儿童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黏膜存在NLRP3炎症小体过度激活的现象[2]。但是NLRP3基因突变是否可以导致肠道炎症未知。在此次的研究中发现NLRP3-R779C突变获得了与肠道中高表达的去泛素化酶JOSD2的结合能力,导致NLRP3泛素化水平降低和炎症因子的过度释放。因此靶向JOSD2的药物具有治疗NLRP3-R779C炎症小体过度激活的潜能。
图:JOSD2降低NLRP3-R779C突变的泛素化水平促进肠道炎症的机制
本研究成果为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科研人员表示下一步通过儿童IBD患者家系研究,发现更多治疗的手段,有望为家庭和社会节约大量医疗成本。
参考文献:
[1] Zhou L, Liu T, Huang B, Luo M, Chen Z, Zhao Z, Wang J, Leung D, Yang X,
Chan KW, Liu Y, Xiong L, Chen P, Wang H, Ye L, Liang H, Masters SL, Lew AM, Gong S, Bai F, Yang J, Pui-Wah Lee P, Yang W, Zhang Y, Lau Y-L, Geng L, Zhang Y, Cui J, Excessive deubiquitination of NLRP3-R779C variant contributes to very-early-onset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development,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2020), doi: https://doi.org/10.1016/j.jaci.2020.09.003。
[2] Huang, B。, Chen, Z。, Geng, L。, Wang, J。, Liang, H。, Cao, Y。, Chen, H。, Huang, W。, Su, M。, Wang, H。, et al。 (2019)。 Mucosal Profiling of Pediatric-Onset Colitis and IBD Reveals Common Pathogenics and Therapeutic Pathways。 Cell 179, 1160-1176 e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