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儿研所研究成果在国际高水平杂志发表

日期:2019-02-27

我院儿科研究所心血管实验室邓伟豪首席研究员带领其科研团队(曾智、夏落星等)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在糖尿病合并血管疾病治疗的分子机制方面取得突破。研究成果《Platelet-derived miR-223 promotes a phenotypic switch in arterial injury repair》以论著形式,在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杂志(A1 一区 IF 13.251。 2019 Feb 18。 pii: 124508)发表。

这是我院儿科研究所成立以来首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发表10分以上SCI文章。

本文首次发现在血管损伤修复过程中,血小板首先通过分泌生长因子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增殖填补损伤部位,随后血小板起到负反馈调节作用,通过转移自身至血管平滑肌细胞,分泌其miR-223靶向PDGFRβ,起到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过度增殖,并促进其分化的作用,最终达到维持血管稳态的目的。并且,该文章还揭示了miRNA-223在血小板中的低表达是糖尿病引起的新内膜形成的重要因素,为糖尿病合并血管疾病提供新的靶点和治疗方法,为后续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血小板中miRNA转移到血管损伤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模型

此文是由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心血管疾病实验室的曾智博士、邓伟豪研究员与耶鲁大学心血管药理研究中心的Hwa John教授共同合作的重要研究成果,

耶鲁大学医学院与妇儿中心生物样本库顾晓琼主任团队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该研究有望从血小板介导miRNA转移这一全新的角度,针对心血管疾病有望开发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作者介绍

邓伟豪(Tang Waiho)

香港大学博士,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后、副研究员,现任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科研究所心血管疾病实验室首席研究员、研究所副所长,美国心脏协会会员,北美血管生物协会会员,《Frontiers in Diabetes》编辑,《Frontiers in Cardiovascular Metabolism》编辑。2015年回国后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广东省省级科技计划、广东省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以及广州市高层次卫生重点人才等项目资助,主要从事血小板功能异常在糖尿病血栓形成的机制研究,并发表SCI收录论著1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1篇,Circulation (IF:18.881);(共同)通讯作者2篇,EMBO Mol Med(IF:10.293)和 J Clin Invest(IF:13.251)。目前的研究发现,血小板能够负载miRNA介导细胞间信息传递,通过影响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表型转换,参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形成,相关成果已于2019年2月发表于J Clin Invest。课题组目前重点研究血小板介导细胞间信息传递的新方式,提出血小板可作为特异靶向性药物载体用于治疗糖尿病相关血管疾病的全新概念。

曾智

中山大学博士,博士期间主要在中山医学院心脑血管药理研究中心学习,进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以来,在导师邓伟豪研究员的指导下发表两篇SCI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的论文发表于高水平杂志J Clin Invest(IF=13.251),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多项国自然面上、省自然、省科技和市科技基金项目。

左1: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科研究所 所长 夏慧敏

左2:耶鲁大学心血管药理研究中心的Hwa John教授

右1: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科研究所心血管疾病实验室首席研究员邓伟豪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