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怀孕到28周,是宝宝脑、眼、体格和抵抗力成长#!关键的黄金期,妈妈的孕期营养,决定宝宝的未来;作为宝宝#^的营养来源,妈妈在孕期的营养状况决定了宝宝的生长发育,有全面充足的营养支持,才能孕育更出色的宝宝!
1、胎儿营养的来源
胎儿生长发育迅速,需要大量的营养。胎儿所需的全部营养——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矿物质、维生素、水等及氧气都是通过脐带自母体吸取。
2、孕期营养的重要性
准妈妈营养不良,营养过剩或营养不均衡不仅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而且影响其一生的健康。
3、孕期营养不良,胎儿可能发生的危险
宫内发育受限,出生体重低:出生体重低于2500克的新生儿称为低体重儿,许多器官发育不良,且容易患病和死亡。
智力发育受影响:从胎儿5 个月到生后6个月是胎儿脑细胞的加速发育期。蛋白质、脂肪、糖等多种营养物质能促进脑发育和参与 脑代谢,如果缺乏,胎儿的智力发育将受到显著影响。
先天缺陷:动物试验证明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等营养素的严重缺乏或不平衡可导致胎儿各系统,如五官、心血管、脑、肺、肾、骨骼、四肢、神经、消化系统及生殖器的多种严重畸形。
胎儿死亡率增加:铁、锌、碘、维生素缺乏可致流产、早产、死胎增加。
4、孕妇营养过剩,胎儿可能发生的危险
巨大儿:准妈妈过多的营养可使胎儿生长发育加速成为大于胎龄儿,如出生体重大于4千克,即为巨大儿。巨大儿出生时易造成难产和产伤,如锁骨骨折、臂丛神经麻痹、胸锁乳突肌血肿等。出生后易出现低血糖、低血钙、红细胞增多症等合并症。也是成年患肥胖症、糖代谢异常、高血压等疾病的潜在因素。
胎儿发育异常:某些营养素如氨基酸、胆固醇、淀粉、维生素A摄入过多,可引起胎儿生长限制、多种畸形及智力障碍;维生素D过多可导致多脏器钙化。
5、孕妇的营养状况对孩子未来的影响
孕期营养问题可造成孕妇高血压、肥胖症、脂肪肝等疾病,尤其是糖尿病家庭史的孕妇,如果过度进食则易患妊娠糖尿病。
近年来研究发现,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成人疾病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而且与胎儿期母亲的内环境有关。#!典型的例子是糖尿病孕妇,如血糖得不到满意控制,胎儿长期处在高血糖环境,新生儿期血压已高于非糖尿病母亲的新生儿;2岁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神经母细胞肿瘤的危险性增加;13岁时体重指数和餐后2小时血糖增高;50岁前患糖尿病的风险也增高。
6、营养失衡对孕妇的危害
孕期加强营养不仅为了满足胎儿的生长需要,也为了满足孕妇自身的营养需要。因为,孕期的体内代谢较孕前明显旺盛,需要更多营养。如果存在挑食、偏食、节食或消耗性疾病如慢性腹泻、结核病、慢性失血如痔疮等,孕妇可发生低蛋白血症、低血糖、缺铁性贫血、缺钙和维生素D导致的骨软化等营养不良性疾病;发生妊娠并发症如妊娠高血压疾病、早产、胎膜早破、感染等;分娩时发生子宫收缩乏力、难产、产后出血等危险;分娩后易发生产褥感染、乳汁不足等。
另一方面,孕妇为了胎儿常常鼓励或强迫自己多吃,殊不知,营养过多也同样有害。如热能营养素摄入过多,孕妇有可能发展为肥胖、高血脂和高胆固醇血症,成为许多疾病的高危因素。另外,矿物质摄入过多易致肾结石、高血压和甲状腺机能亢进,维生素A、D过量会中毒,而且过度营养可使难产率、手术产率和产后出血率大大增加。
7、妊娠各期的适宜食物
孕早期:补充干果食品作为零食如瓜子、花生、核桃等。增加碘、锌、叶酸、维生素A的摄入。
孕中期:多食绿色蔬菜、虾皮、紫菜、海带、动物血补充微量营养素,尤其铁。
孕晚期:多食绿色蔬菜、虾皮、紫菜、海带、补充微量营养素,尤其钙。多吃富含维生素B1的粗粮如燕麦、玉米等。
分娩期:食物宜富含营养,易消化,半流或流食,如牛奶、面条、馄饨、鸡汤等。
哺乳期:注意补充钙、铁、碘、维生素A等营养素,多食汤类食物。
8、如何养成良好的进食行为
为了保证胎儿在整个孕期都有#!佳的营养,孕妇必须保持健康的进食行为:
合理分配:在总热量分配中,早餐占30%、中餐占40%、晚餐占30%。
天天早餐:减少血液浓缩,胆汁浓缩,避免中、晚餐进食过多。
细嚼慢咽:使大脑摄食中枢调节较早出现饱足感,以减少摄食量。
粗细荤素搭配:不宜只吃细粮和高蛋白食物,适当吃粗粮和蔬菜,尽量少吃快餐。
少吃零食:为防止肥胖,孕中晚期应少吃含油脂高的坚果类零食和含热卡高的脂类及淀粉零食。
不挑食偏食,不暴饮暴食,不盲目节食减肥。
不嗜烟酒,禁毒品。
适量的运动:适量的运动如散步、体操等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也是维持适宜体重很好的方法。但应避免跑、跳、仰卧起坐等剧烈运动,以免引起不适或子宫收缩。有合并症、并发症的孕妇应遵医嘱,以防意外。
专家介绍
曾芳玲,主任医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妇幼系,从事妇幼保健行政管理及业务技术工作近30年。在推进妇幼卫生行业管理、规范妇幼卫生服务程序、制定妇幼卫生技术标准、提供行政部门决策依据、开展行业服务技术评估、开展妇幼卫生信息监测、推广妇幼卫生适宜技术、开展妇幼保健学术研究、组织妇幼人员业务培训、开展妇幼群体健康教育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现任中华预防医学会伤害预防与控制分会常务理事、广东优生优育协会理事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儿童早期综合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