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变应性鼻炎
也称儿童过敏性鼻炎(中医病名:鼻鼽)
是指易感患儿接触变应原后
主要由特异性IgE介导的鼻黏膜
非感染性炎性疾病
中医归属其为“鼻鼽”、“鼽嚏”范畴
现代医学认识
(一)临床表现
清水样涕、鼻痒、鼻塞、喷嚏等症状出现2项以上(含2项),每天症状持续或累计约1小时以上。可伴有眼痒、结膜充血等眼部症状。症状严重的患儿可有嗅觉减退和 “变应性敬礼”动作,即为减轻鼻痒和使鼻腔通畅而用手掌或手指向上揉鼻,亦可伴有“变应性黑眼圈”和“变应性皱褶”的体征。
(二)分类
根据症状持续时间分为间歇性变应性鼻炎和持续性变应性鼻炎两类:
间歇性:症状表现<4天/周,或<连续4周;
持续性:症状表现≥4天/周,且≥连续4周。
(三)分度
依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分为轻度和中-重度:
轻度:症状较轻,对学习、文体活动和睡眠无明显影响;
中-重度:症状明显,对学习、文体活动和睡眠造成影响。
(四)常见的伴随疾病
哮喘、变应性结膜炎、鼻窦炎、鼻出血、中耳炎、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睡眠呼吸障碍等。
传统中医认识
中医对本病的理解和诊治源远流长,早在古籍《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就有提及:“鼽者,鼻出清涕也。”“嚏,鼻中因痒而喷作于声也。”传统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乃是在肺、脾、肾三脏虚损的基础上,外感风寒、异气之邪,侵袭鼻窍所致。由于本病涉及多个脏腑的虚损,易受外界因素刺激,且常挟热、或挟寒、或挟湿之邪,导致体内寒热夹杂,虚实并见,故病情缠绵,反复难愈,中医治疗应遵循全方位、全程、内外并治相结合的原则,才能取得良好疗效。
小熊医院中医儿科鼻炎专家组经验
妇儿中心中医儿科鼻炎专家组根据鼻鼽的病因病机和岭南地区环境的特点,结合多年来的临床诊治经验,将小儿鼻鼽分为四大主要证型:
01风寒袭表
病因病机:该型较多见于鼻炎发作阶段。肺主皮毛,风寒或异气袭表,则邪伤肺卫,肺之宣发失常,邪留鼻窍,遂发本病。
证候特点:鼻痒、喷嚏频作,流大量清水鼻涕,鼻塞,遇冷风发作。可伴咳嗽、咳痰白稀。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
治法:疏风散寒,温肺止涕。
02气虚郁热
病因病机:患儿素体气虚,风寒或异气侵袭后,无力祛邪,稽留肺系,郁而化热,阻碍肺气宣降,而鼻为肺窍,故而发病,此为本虚标实之证,多为暂时之变。
证候特点:阵发鼻痒,喷嚏频作,流稠涕,色黄或白,鼻塞,可伴发热、咽喉肿痛,咳嗽、咳痰黄。易乏力,汗出,小便黄,大便或干结。舌偏红,苔薄黄,脉细数且弱或指纹浮紫。
治法:清热祛风,宣肺益气。
03肺脾气虚
病因病机:该型较多见于鼻炎缓解阶段,患儿先天本体不足,或疾病损耗导致肺脾之气亏虚,肺失卫外固表,则易受外邪,反复发作,脾失运化,不能升清,则水湿浊邪上泛鼻窍。
证候特点:患儿流涕清稀或黏白,淋漓而下,嗅觉迟钝,鼻痒、喷嚏、鼻塞长期反复。平时易反复外感,汗多,疲倦、乏力,食欲不振,大便不调。舌质淡,舌体边有齿痕,苔白,脉无力或指纹淡。
治法:健脾补肺,益气固表。
04脾肾阳虚
病因病机:该型较多见于鼻炎迁延难愈的患儿,肾元亏虚,脾阳不足,全身温煦失职,寒水上泛不能自收,内外邪浊结聚鼻窍。
证候特点:本症候除了鼻部症状外,常伴有较为明显的全身阳虚症状。患儿清涕不止、鼻塞、常年发作,经久不愈,早晚加重,鼻痒、喷嚏频频,伴有四肢不温,形寒怕冷,身材矮小、消瘦或虚胖,小便清长,遗尿,大便稀溏、带不消化食物。舌质淡,舌体胖大,苔白润,脉沉或指纹淡。
治法:温补脾肾,温阳止涕。
妇儿中心中医儿科鼻炎团队:
医师团队:邓健、杨向娜、李宁、张刚、杜洪煊
针推团队:郭玉怀、苏维维、谭汶键
专家出诊时间地点:
请在微信“广州妇儿中心”公众号搜索医生姓名,查看具体出诊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