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浪滚滚超长待机,防中暑,你需要这份指南!

日期:2020-07-16

今天是入伏的第一天

将正式开启“炙烤”模式

外出的朋友们注意防暑降温啦!

来看看广东有多热

“大鸡腿”都烧成了紫红色

虽然天气热skr人

想必还是有不少家长们

想趁着假期带孩子出去玩耍

如何防暑降温?

这些知识家长们一定要知道

本文医学指导专家:中医儿科主任,邓健,副主任中医师

中暑是在暑热季节、高温和(或)高湿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中医称之为“暑厥”、“暑风”、“闭证”,认为本病是由于体内元气亏虚,夏季暑邪乘虚而入,灼燔阳明、触犯心包所致。一般来说,中暑常见的症状有全身无力、气短、困倦,头晕、眼花、恶心、呕吐、步态不稳,可伴发热、甚至昏迷,抽搐。

根据病情轻重,可将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三种类型。

先兆中暑表现为大量出汗、口渴、头晕、眼花、耳鸣、心悸、胸闷、恶心、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发麻,体温不超过38℃。在这个阶段如能及时休息,脱离高温环境,一般在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如果出现轻症中暑,上述症状会加重,体温多升高到38℃以上,出现面色潮红或苍白,大汗、皮肤湿冷、脉搏细弱、心律加快,血压下降等呼吸、循环衰竭症状和体征。重症中暑者,病情更甚,可见高热、无汗、面色潮红、血压下降,发生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中暑怎么办?

一旦发生中暑,应迅速让患儿脱离高温场所,移至阴凉通风处,敞开上衣,口服淡盐水,可服用藿香正气液,在太阳穴上涂抹清凉油;用冷水毛巾敷头部、腋窝及大腿内侧以加快散热。如果已经出现重症中暑的症状,应立即送医院救治,以免延误治疗时间。

怎么预防中暑?

邓健主任特别提醒,家长带孩子外出游玩一定要注意做到防暑降温。尽量避免长时间在太阳下暴晒,露天在外要戴能遮阳的帽子。中暑最易在最热的中午12时到下午2时之间,因此,延长午休时间,避开最热时段外出游玩。注意多饮水,一方面补充消耗之津液,另一方面,饮水补充了汗源,通过出汗有利于体表的散热。

此外,合理营养、适时休息也同样重要。要有良好的睡眠,只有睡好吃好才能养足津气,补充消耗。饮食上选择新鲜的鱼、虾、鸡肉、鸭肉等脂肪量少的优质蛋白食品,夏季瓜果较多,既富于营养,又清淡无腻味,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暑作用,如西瓜、柠檬、葡萄、菠萝、山楂、水蜜桃和杏子等。

炎热的夏季不宜食用热性食品,如牛肉、羊肉、狗肉、鹿肉、雀肉、辣椒、花椒、白酒等;不宜食用油腻食品,如花生、芝麻、核桃、年糕、糯米、粽子、油条、和奶油蛋糕等;冰镇汽水、浓茶、咖啡等也不宜饮用过量,以免妨碍脾胃功能;吃生冷瓜果和凉菜时,要注意卫生,以防食物中毒。

推荐夏日防暑药膳

1、清暑祛湿汤

材料:冬瓜250g,猪脊骨100g,白扁豆15g,苡仁10g,蜜枣1枚。

做法:猪脊骨切块,飞水,扁豆、薏仁浸泡30分钟,冬瓜连皮切块。上料同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武火煮沸,转文火煲1-2小时,以盐调味后饮用。

功效:清暑祛湿,健脾益气。其中冬瓜可清热解毒、利尿消肿,解暑。白扁豆可健脾化湿,和中消暑。薏苡仁可清热利湿。

2、白黄绿豆粥

材料:鲜扁豆50克,黄豆、绿豆各30克,大米50克。

做法:把材料放入锅内,加水1000ml,煮成稀粥。每日分早晚2次食用。

功用:清热解毒、健脾利湿、和中止呕。扁豆可健脾消暑,黄豆可健脾润燥,宽中行气,绿豆可清热消暑,利尿消肿,可缓解伤暑身热烦渴、食少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3、冬瓜薏米水鸭汤

材料:冬瓜500g,水鸭半只,薏苡仁20g。

做法:水鸭洗净切块,飞水;薏米洗净,冬瓜连皮切块。上料同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武火煮沸,转文火煲1-2小时,以盐调味后饮用。

功效:可清暑祛湿,补益肺脾。其中冬瓜可清热解毒、利尿消肿,解暑。薏苡仁可清热利湿。水鸭可补益肺脾,滋阴养血。

4、消食薏梅汤

材料 :麦芽10g,稻芽10g,薏米10g,乌梅8g,冰糖适量。(约1人份)

做法:上料洗净,浸泡30分钟,同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煲15分钟,约成一碗。

功效:消滞化湿,生津止渴。其中麦芽、稻芽可消食化滞,薏米可清热化湿,乌梅可生津止渴。

专家介绍

邓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中医科主任、中医儿科教研室主任、副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儿科门诊工作10多年,具有扎实的中医儿科理论基础和临床诊疗水平。善于运用中医经典理论阐释疾病的病因、病机;擅长使用中医四大经典里的古方治疗儿科常见病和疑难疾病;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古方新用,中西医结合诊治患儿超过10万人次,疗效显著,副作用小,获得广大家长欢迎。

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健康服务工作委员会和治未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儿科专业、治未病专业和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师承项目导师,广州市中医药学会理事兼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