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总会碰到有患儿家属有这种疑问:“我孩子那没小,连血管都看不到,为什么医生要给他打开点滴?”
某乎上也贴出了“一个全世界公认的原则:能口服药的,就不打针;能打针的,就别再输液。”而有家长认为,静脉点滴越早、抗生素越贵越高级,孩子的病就好得越快。那真的是这样吗?
这里,小吴药师要先跟大家理清一个概念:我们平常说的打点滴、输液,也叫静脉滴注,是一种给药途径,而不是网上大家口中所说的抗菌药物静脉输注。
也就是说,输液里溶配的可能会是抗菌素,可能是其它药物,也可能只是盐水或糖水……。
儿童常用的给药途径有口服、静脉滴注、静脉注射、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直肠给药等。给药途径不仅影响药物吸收,而且关系到药物发挥作用的快慢、强弱及作用时间的长短。儿童各生长发育阶段的生理特点和病情需要均不相同,今天,小吴药师就给大家理一理儿科常用的给药途径吧。
口服给药:
我们常说能口服者尽量口服,以减少注射给药对患儿带来的不良刺激。但婴幼儿特别是新生儿,胃酸缺乏或过低,胃蠕动差,胃排空时间延长(到6~8个月才接近成人水平),口服治疗不一定达到很好地治效果。因此大多数婴幼儿特别是新生儿患者不宜采用口服给药。
静脉滴注、静脉注射:
静脉给药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对病情危重的患儿和新生儿是可靠的给药途径,特别适用于急症新生儿。药液多从头皮或四肢小静脉滴入,滴注期间要按规定速度滴注,不可过快过急。爸爸妈妈在看护打点滴的小宝宝时不要随意调整滴注速度哦。期间应密切观察孩子的反应,一旦孩子烦躁,立即通知医生。
肌内注射、皮下注射:
由于小儿臀部肌肉不发达、皮下脂肪少,局部血流少,药物吸收不佳;过多注射,药物局部贮积、剌激,易造成局部继发感染。新生儿需尽量避免肌内注射,特别是多次剂量注射。患儿在缺氧、低体温或休克时,因局部血流灌注不足,药物不能有效吸收。小儿建议慎重使用肌内注射、皮下注射。
肺内给药:
经肺泡毛细血管吸收,吸收面积大,速度快,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抗生素、黏液水化剂和黏液溶解药物可以气雾剂的形式给药。
透皮给药:
透皮给药相对安全、方便。但婴幼儿的皮肤、黏膜面积相对较大,且皮肤角化层薄,药物易被透皮吸收。经皮肤吸收过多,可发生中毒反应,尤其在皮肤有炎症或破损时。因此应严格控制给药剂量,并注意观察,避免患儿用手揉入眼中或吃入口中。
直肠给药:
脂溶性的药物在直肠易吸收,适用剂型为栓剂和部分灌肠剂。对于呕吐的婴儿和不愿口服用药的幼儿可考虑直肠给药。
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以及所患疾病与成人不尽相同。给药途径孰优孰劣只能根据生理特点和具体病情来判断。即使互联网上有资深专家、医学大神,毕竟不能远程验血、隔空听诊,与其到网上找“专家”,不如在看病的时候遵循医生的建议,该吃药吃药,该打针打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