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特辑五】太阳热辣辣,怎样防中暑?专家给你说干货

日期:2019-08-06

三伏天至

预防中暑尤为重要

中暑的典型症状是什么?

​不同类型的中暑患者如何急救处理?

夏日防中暑有哪些食疗秘方?

且听中医儿科邓健主任

跟您聊聊预防中暑的“干货”

广东台经视健康

烧烤天来袭 防暑降温怎么做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中伏”,今年的中伏从7月22日开始,将持续20天。点击视频,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中医儿科邓健主任给你开启中暑知识小课堂。

点击链接查看报道视频:https://v.qq.com/x/page/s0907g5uhzn.html

南方都市报

中暑类型不同,对症下药

邓健表示,中西医关于“中暑”的定义各有不同。西医“中暑”指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在中医中,“中暑”称为“暑厥”、“暑风”、“闭证”,它是由于体内元气亏虚,夏季暑邪乘虚而入,灼燔阳明、触犯心包所致。据邓健介绍,中医有“六邪”——风寒暑湿燥火,其中与节气最相关的就是暑邪。但“六邪”并非互不相干,如暑邪和湿邪就常常混在一起,我们有时感到身体困倦乏力,不清醒,出汗湿黏,浑身不干净利落,这时候很多广东人都会通过看舌苔来判断自己湿气重不重。

根据病情轻重,可将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三种类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头一天出现中暑症状,但睡一觉后第二天起来,仍然精神百倍的状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先兆中暑。先兆中暑表现为大量出汗、口渴、头晕、眼花、耳鸣、心悸、胸闷、恶心、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发麻,体温不超过38℃。此时如能及时休息,脱离高温环境,一般在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而轻症中暑的情况会更严重一些,较明显的特征是体温上升至38℃以上,仍然会大量出汗,表现为面色潮红或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弱、心律加快,血压下降等呼吸、循环衰竭症状和体征。

发展到了重症中暑者,这时已经不再出汗,患者出现高热,面色潮红、血压下降,甚至发生昏迷、危及生命。

发生中暑时,应迅速脱离高温场所,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敞开上衣,口服淡盐水,可服用藿香正气液,在太阳穴上涂抹清凉油。用冷水毛巾敷头部、腋窝及大腿内侧以加快散热。

邓健提醒,以上救护手段仅限于先兆中暑者,一旦出现轻症中暑或重症中暑症状者,应及时送往医院由专业人士诊断救治,切勿延误治疗时间。

家庭医生在线

中医预防中暑--遵循健康的饮食作息

对于中暑的预防,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中医儿科邓健主任详细提到了如下几个方面:

(1) 注意防暑降温,尽量避免长时间在太阳下暴晒,露天在外要戴能遮阳的帽子。

一般来说,中暑最易发生在中午12时到下午2时之间。因此为避免中暑,可以延长午休时间,避开最热时段外出游玩;在游玩过程中还须多饮水以补充消耗之津液和汗源,通过出汗促进体表的散热。

(2)保持合理营养适时休息。

在中医的角度说,良好的睡眠和饮食可以养足津气,补充消耗。饮食上肉类可选择新鲜的鱼、虾、鸡肉、鸭肉等脂肪量少的优质蛋白食品;瓜果可选择西瓜、柠檬、葡萄、菠萝、山楂、水蜜桃和杏子等。这些水果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暑作用。此外,炎热的夏季不宜食用热性食品,如牛肉、羊肉、狗肉、鹿肉、雀肉、辣椒、花椒、白酒等。不宜食用油腻食品,如花生、芝麻、核桃、年糕、糯米、粽子、油条、和奶油蛋糕等。

而很多人认为夏季一喝能爽一爽的冷饮、冷食等也不宜过量饮用,以免妨碍脾胃功能;在吃生冷瓜果和凉菜时需注意卫生,以防食物中毒。

内容链接(完整内容请复制链接用浏览器打开观看):

https://www.familydoctor.cn/a/201907/2563474.html

羊城晚报

中暑有先兆,立即降温可恢复

外出爬山涉水时,尤其是在烈日炎炎下,有可能会出现先兆中暑,此时大多数人可能会感觉头晕眼花,心悸胸闷等,邓健主任强调,此时应该赶紧去阴凉通风的地方,敞开上衣散热,口服淡盐水或藿香正气液,在太阳穴上涂抹清凉油以祛暑湿,同时用冷水毛巾敷头部、腋窝及大腿内侧以加快散热。此时通过降温处理,休息一段时间,身体可以恢复。

需要指出的是,先兆中暑时,不可以快速降温,比如立即拿冰块降温,这很有可能会让皮肤腠理毛孔关闭,导致体内的热不能散发出来。

内容链接(完整内容请复制链接用浏览器打开观看):

https://ycpai.ycwb.com/amucsite/pad/index.html#/detail/459780?site2

信息时报

夏日防暑药膳快收藏!

1、清暑祛湿汤

冬瓜250g,猪脊骨100g,白扁豆15g,苡仁10g,蜜枣1枚。

做法:猪脊骨切块,飞水,扁豆、薏仁浸泡30分钟,冬瓜连皮切块。上料同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武火煮沸,转文火煲1-2小时,以盐调味后饮用。

功效:清暑祛湿,健脾益气。其中冬瓜可清热解毒、利尿消肿,解暑。白扁豆可健脾化湿,和中消暑。薏苡仁可清热利湿。

2、白黄绿豆粥

鲜扁豆50克,黄豆、绿豆各30克,大米50克。

做法:把材料放入锅内,加水1000ml,煮成稀粥。每日分早晚2次食用。

功用:清热解毒、健脾利湿、和中止呕。扁豆可健脾消暑,黄豆可健脾润燥,宽中行气,绿豆可清热消暑,利尿消肿,可缓解伤暑身热烦渴、食少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3、冬瓜薏米水鸭汤

冬瓜500g,水鸭半只,薏苡仁20g。

做法:水鸭洗净切块,飞水;薏米洗净,冬瓜连皮切块。上料同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武火煮沸,转文火煲1-2小时,以盐调味后饮用。

功效:可清暑祛湿,补益肺脾。其中冬瓜可清热解毒、利尿消肿,解暑。薏苡仁可清热利湿。水鸭可补益肺脾,滋阴养血。

4、消食薏梅汤

材料 :麦芽10g,稻芽10g,薏米10g,乌梅8g,冰糖适量。(约1人份)

做法:上料洗净,浸泡30分钟,同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煲15分钟,约成一碗。

功效:消滞化湿,生津止渴。其中麦芽、稻芽可消食化滞,薏米可清热化湿,乌梅可生津止渴。

内容链接(完整内容请复制链接用浏览器打开观看):

http://epaper.xxsb.com/html/content/2019-08/01/content_838986.html

(联络部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