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育儿】儿童中医治未病小课堂(一)

日期:2019-06-05

一、什么叫治未病?

“治未病”思想最早源于《黄帝内经》。“治未病”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含义主要有三层: (1)是未病先防,强调摄生,预防疾病发生;(2)是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3)是瘥后防复,痊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后遗症。

二、“治未病”与小儿的生理病理密不可分。

体质的形成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先天因素的影响, 父母先天之精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儿体质的强弱,但后天的调护对小儿的生长发育仍作用巨大。在“治未病”的理论指导下,注重顾护调理脾胃,根据小儿自身的情况进行饮食调节或是给予健脾益气的药物,使小儿脾胃无伤,元气充足,蓬勃生长,同时能预防疾病的传变,增强抗病能力,不易为邪气所侵。

三、"未病先防"是"治未病”重要方法体现。

要做到“未病先防 ”,最简便的方法即在平日里对小儿的基本饮食起居做好调适。

1、顺四时:

即“顺四时而适寒暑”,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而免受病邪侵袭。

2、调情志:

中医将喜、怒、忧、思、恐这五种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情志变化,称之为“五志 ”。《黄帝内经》中云: “喜怒不节则伤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都提示了过度的情志变化会损伤人体的五脏精气。

3、调脾胃:

脾胃为人后天之根本,脾胃强则体无恙。现代儿童脾胃虚弱多由长期饮食不规律、过食生冷食品、不规范服用抗生素或是某些疾病后引起的。

4、固肾气:

小儿素来有“肾常虚”的生理特点,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除了调理脾胃以培补肾气之外,也建议孩子参加体育运动,以促进生长发育。

中医外治法素有简、便、廉、验之特点。目前我科开展多项具有中医特色的小儿治未病外治法,包括有埋针、推拿、捏脊、穴位敷贴、耳针、中药热奄包以及拔罐疗法等。对于小儿来说,输液、吃药素来比较困难,如果希望小儿能够少吃药、少输液,通过其他的方法来治疗疾病,那么中医外治法就有巨大的发挥空间。

来源:公众号广州妇儿中心中医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