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多数人对孤独症没有合理的认识,如果能早认知、早干预、早训练,相信病症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和改善。孤独症起病早,社交不足行为和部分刻板行为在早期即可出现。家长们如何早期识别孩子是否患有孤独症?以下孤独症早期识别的5种行为标记,简称“五不”行为一定要牢记,如果发现孩子有以下行为模式或表现,建议尽早就医检查。
孤独症早期识别的5种行为标记
不(少)看:指目光接触异常,孤独症患儿早期即开始表现出对有意义的社交刺激的视觉注视缺乏或减少,对人尤其是人眼部的注视减少。
不(少)应:包括叫名反应和共同注意。幼儿对父母的呼唤声充耳不闻,叫名反应不敏感通常是家长较早发现的孤独症的表现之一。
不(少)指:即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无法对感兴趣的东西提出请求。孤独症患儿可能早在12 月龄时就表现出肢体动作的使用频率下降,如不会点头表示需要、摇头表示不要、有目的的指向、手势比划等。
不(少)语:多数孤独症患儿存在语言出现延迟,家长最多关注的也往往是儿童语言问题,尽管语言发育延迟并非孤独症诊断的必要条件,其他发育行为障碍也多表现有语言发育延迟,但对于语言发育延迟儿童务必注意排除孤独症可能。
不当:指不恰当的物品使用及相关的感知觉异常:孤独症患儿从12 月龄起可能会出现对于物品的不恰当使用,包括旋转、排列以及对物品的持续视觉探索。比如将小汽车排成一排,旋转物品并持续注视等。言语的不当也应该注意,表现为正常语言出现后言语的倒退,难以听懂、重复、无意义的语言。
专家介绍
陈文雄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神经内科主任,福建医科大学儿童医学心理学专业硕士,香港大学小儿神经专业硕士及博士,中华医学会发育行为儿科学组委员。从事小儿神经及心理专业,专长于脑炎、癫痫、脑瘫、发育迟缓、孤独症、抽动症、多动症等疾病的诊治,尤其孤独症早期诊断及治疗。
(神经内科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