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后,很多父母会有自责的情绪,怀疑是不是自己在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上出现了问题。而事实上,孤独症并非因为父母的教养不当所致。
据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神经内科陈文雄主任介绍,造成孤独症的确切原因还不清楚,主要以遗传基因相关,环境因素可能参与致病过程,但并不是因为父母的教养不当所致。
遗传因素相关 环境因素、生化因素等也有影响
目前有观点认为,孤独症父母亲携带了孤独症相关的基因,但是在母代没有任何表现或者是只有轻微的表现,而在儿童这一代,受到包括异常妊娠、环境改变、生化因素等影响的相互作用,相关基因,尤其是与神经发育功能相关的基因出现了改变,导致了相关神经功能出现障碍。其神经结构在影像学(头颅磁共振、CT)上可能并未发生重大变化,但通过测试可以发现孤独症儿童的神经功能,尤其神经连接出现了问题,而导致相关的临床表现。
也有一些观点认为免疫系统的改变、父母亲高龄等也对孤独症的发生产生影响,但都未能得到更充分的证明。曾经一度,所谓的疫苗相关或重金属中毒学说甚嚣尘上 ,但是后来发现这些观点是错误的。
正因为孤独症与遗传因素有相关性,因此如果生过一胎是孤独症的妈妈再次怀孕后,第二胎仍然是孤独症的概率达10% ,十倍于未生过孤独症儿童的妈妈。国外新近发表的文献报道相关的概率高达18.7%。
专家介绍
陈文雄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神经内科主任,福建医科大学儿童医学心理学专业硕士,香港大学小儿神经专业硕士及博士,中华医学会发育行为儿科学组委员。从事小儿神经及心理专业,专长于脑炎、癫痫、脑瘫、发育迟缓、孤独症、抽动症、多动症等疾病的诊治,尤其孤独症早期诊断及治疗。
(神经内科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