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育儿】孩子血常规报告,你能看懂多少?来,教你!

日期:2018-09-03

孩子感冒发烧,带到医院去,医生大多会让做个血常规检查。很多家长不理解,为什么又要抽血?难道医生没有血常规报告,就无法诊断病情了吗?

并非如此。血常规报告只是医生诊断病情的依据之一,真正靠谱的医生,会综合孩子的报告单数据和临床的症状,结合实际的临床经验,做出准确的诊断。

清楚了医生的诊断流程,粑粑麻麻如果学会了看血常规报告,那不仅可以对孩子的身体状况做到心里有数,还能避免医生的诊断出现疏漏。

今天,就教大家get到看懂血常规报告的新技能。

血常规报告单:重点看这 3 项

血常规是一种检测血液中基本细胞成分的方法。

孩子生病,大多都是感染,不过感染的来源不一样,有的是细菌感染,有的是病毒感染。

血常规最重要的作用,是帮助医生来判断孩子的感染类别,从而给出正确的诊断方案。

虽然血常规的检查项很多,不过家长要看的只有 3 类:白细胞、红细胞和 C 反应蛋白。看懂这 3 点,就可以对孩子的身体状况做出一个粗略的判断。

白细胞、C 反应蛋白:判断感染类别的依据

01

白细胞

白细胞是身体的卫士,当细菌或病毒袭击身体时,白细胞就会去冲锋陷阵、保卫身体。

白细胞是 5 种细胞的总称,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细胞和嗜碱细胞,每种细胞的作用方式各有不同。

孩子生病感染来源通常是细菌或病毒,医生主要看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变化情况。

中性粒细胞

当人体被细菌偷袭时,身体就会快速产生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派遣它们到患病的地方上阵杀敌。由于中性粒细胞短时间内急速增多,白细胞总数也会升高。

在血常规报告中,如果看到中性粒细胞增多,大多可以认定是细菌感染,医生可能会建议孩子使用抗生素治疗。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增多,病毒感染的可能性更高。淋巴细胞能识别出哪些是病毒,把它们包裹起来消灭掉,不让病毒继续捣乱,并且产生相应的抗体,便于下一次直接消灭它们。

在淋巴细胞与病毒战斗的过程中,淋巴细胞会大量复制,数量变多,但中性粒细胞的比例会下降。等到病毒被打败之后,淋巴细胞的数量又会恢复到正常值。

02

C 反应蛋白

C 反应蛋白(CRP)是一种急性期反应物。一般在手术或者受到创伤后,人体感染了细菌或病毒,血液中 CRP 的浓度就会升高。

由于 CRP 在病毒性和细菌性感染时都会升高,它的数值并不能作为判断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的准确依据。

通常当 CRP 高于 20mg/L 以上时,医生会认为孩子受到了细菌感染的可能性比较大,但还是要结合白细胞的变化来综合判断。

总结起来就是:如果中性粒细胞增多,或者C 反应蛋白高于 20mg/L 以上,那么孩子细菌感染的可能性更大;

如果只是淋巴细胞增多,孩子病毒感染的可能性更大。

红细胞:判断贫血的常用指标

红细胞可以看做是身体的运输官,负责将氧气运送到全身各处,给机体提供生长所需的营养。

血常规报告中,红细胞相关的有这几项:

血红蛋白(HB)

红细胞数量(RBC)

红细胞压积(HCT)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是不是觉得很复杂?先别急。

我们只需要看血红蛋白(HGB)和红细胞(RBC)这两项。如果 HGB 和 RBC 的数量减少,孩子有可能患有缺铁性贫血。

对于 1 个月以上的宝宝,年龄不同,判断孩子贫血的标准也不一样。

这里列出了一个表格,爸爸妈妈可以作为参考:

来源:生育百视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