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相”体现家庭教养
在用餐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小动作,都反映了一个人的教养。在社交场合,“吃相”不是个人私事,是一种社交礼仪。文明的“吃相”不是即兴“表演”,而是家庭长期熏陶的结果。 今天的家长,考虑最多的是如何给孩子增加营养,让孩子吃得好一点,吃得多一点,却很少考虑餐桌上的家庭教育。
吃是孩子的本能,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吃相”。有的孩子吃相不雅:趴在桌上,目中无人,把盆里的食物“翻江倒海”,有的孩子见到自己喜欢吃的,不顾他人,独霸、独吞、独占、独享,家长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到底该如何培养孩子的餐桌礼仪呢?
餐桌上,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作为家长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餐桌是最好的课堂。重视对孩子感恩教育的父母是绝对不会放弃餐桌这一家庭教育的平台,常怀感恩之心的孩子会珍惜每一粒饭,每一叶菜。感恩之心是一切道德的起源,“常怀感恩之心”应从生活中每一件小事起步,从节约每一粒粮食做起。
餐桌上,培养孩子的文明“吃相”
在家中,与父母共同进餐;在社会,与朋友同学一起聚餐,如果能养成一个文明的用餐习惯,将有助于将来孩子对于社会规范的适应,人际互动的和谐。从小养成文明的用餐习惯,是父母留给孩子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
1。用餐前(长者先,幼者后),家人各就各位,全家人坐定后,方可动筷;
2。学习正确端碗、吃饭:幼儿大拇指在碗边缘、其余四个指头放在碗底(龙含珠,左手拿碗的姿势;凤点头,右手拿勺筷吃饭的姿势),并养成习惯;
3。用餐过程中,随时保持桌面的整洁;
4。用餐时,细嚼慢咽,餐食在口中不说话;吃东西,喝汤不出声;
5。不翻捡盘中食物,有些菜食使用公筷;筷子上沾有食物时不夹菜;
6。用餐过程中要安静(食不言);
7。单手不可同时拿两种餐具;
8。不可挥动餐具指人;
9。三餐定时、定量、不偏食、不暴食,珍惜食物不浪费;
10。退席时要将残渣收拾在自己的碗内,坐椅放正,向同桌上告退说:“请慢用,我先走了”。
在用餐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小动作,都反映了每个人的教养。每个人的“吃相”,不是个人私事,在社交场合,与朋友一起吃饭,“吃相”便成了社交礼仪。文明的“吃相”应从小培养,父母自己首先应为孩子做出榜样。
来源:生育百视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