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广州医生完成世界首例儿童微创空肠替代食管术

日期:2020-04-30

吃饭,一个看似简单、平常的动作,对于一些患儿来说,却成了一种奢望。小图(化名)就是这样一名患儿,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进食米饭,原来,小图换上了罕见的“先天性食管狭窄”。

近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新生儿外科团队成功为小图实施了微创空肠替代食管术,顺利帮助他完成了消化道重建,修复了“生命通道”。

出生5天做了“胸腔镜下食管吻合术”

小图出生于2017年10月1日,很快被诊断为“食管闭锁”,5天大时接受了“胸腔镜下食管吻合术”,而且,术中发现合并有“先天性食管狭窄”,食管狭窄段较长(中下段)。

患儿因食管进行性狭窄,从原来的可以经口进食逐渐到难以经口进食,连吞咽口水都困难,经多次非手术治疗无效(内镜下狭窄段扩张),且食管狭窄段较长(中下段),医生认为需要进行食管替代手术。

微创下空肠替代食管手术成功

20200430164308604.jpg

经过全面的评估和手术前讨论,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新生儿外科团队决定给小图进行微创下(腹腔镜、胸腔镜联合)空肠替代食管手术。手术的过程是:通过腹部肚脐部位开小切口(2.5cm)将准备替代食管的空肠及其血管蒂游离好,经过食管裂孔(食管原本的位置)放到胸腔;然后通过胸部3个小切口(1个0.5cm、2个0.3cm)将空肠与食管上段进行精细吻合。

术后,在新生儿外科和儿童重症医学科医护团队共同管理下,小图安全地度过了出血、感染、吻合口愈合等一个个难关,身体逐渐康复。术后10天复查食管造影,显示替代的空肠十分通畅,恢复良好。

为等待食管替代的患儿提供了新选择

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新生儿外科主任钟微介绍,这是新生儿时期消化道的一种严重先天性发育畸形,在临床上比较罕见,食管狭窄的发病率在1/50000~1/25000,属于很少见的疾病。

长段型的食管狭窄或闭锁的原因可以分为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例如食管化学性烧伤),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是胃或结肠替代食管手术。空肠替代手术优点在于与食管的口径更合适,蠕动功能良好,反流误吸极少,并发症较少。缺点在于替代空肠容易缺血坏死,对手术的技术要求极高,国内外开展此术式的方式常为开放手术,创伤性较大。广州市妇儿中心新生儿外科团队顺利完成了微创下长段型食管狭窄的消化道重建,尚属国际首次报道,为等待食管替代的患儿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