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学会识别孤独症,让孩子尽早就诊

日期:2020-04-01

4月2日是第十三个世界孤独症日。孤独症(ASD)也称自闭症,在近年来,其患病率存在增加的趋势。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神经内科主任兼心理科主任陈文雄指出,目前孤独症患病率约为1%,孤独症谱系障碍会导致终身残疾,需要早期干预和终身照管。

观察孩子的社交和沟通能力,尽早识别孤独症

孤独症是以沟通与社交缺失,限制性的、重复的行为、兴趣或活动为特征得神经发育障碍疾病。“由于孤独症和癫痫性脑病等症状有类似之处,以往存在误诊现象。”陈文雄指出,随着孤独症确证标准的规范,孤独症患病率有逐年增长的趋势,目前患病率约为1%。他表示,孤独症需要终身照管,以英国为例,每名孤独症患者一生会产生估计超过240万英镑的疾病花费,会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早期干预极为重要。

陈文雄表示,孩子出现不讲话、讲话偏慢和重复刻板的言语是孤独症患儿早期被识别的最常见症状,也是最为简单的识别方式。但语言发育障碍的孩子并非只有患孤独症的可能,也可能是其他疾病或智力低下所致。他指出,早期识别孤独症通过观察孩子的社交和沟通更为可靠。“不会指”即是早期识别孤独症的另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不会点头、不会说不要、18个月了还不会按要求指人或物的孩子,此时家长应该警惕孩子患上孤独症。”陈文雄称,也就是可理解为孩子不会领悟指令。

“根据中国南方地区三甲医院ASD转诊患儿特征初步分析,父母及监护人初次关注症候的平均年龄为2.13岁,但平均诊断年龄为3.28岁,二者之间迟了1年多的时间。”陈文雄表示,事实上这一年多的时间十分宝贵,早诊早治有助于尽早对孩子进行特殊教育的规划和训练。他提醒家长,当发现孩子有上述症状时无法排除孤独症原因,应尽快到寻求专业医生帮助,进行评估。

目前,孤独症的孩子就诊转介主要来源父母、监护人和亲朋好友,其次是医疗机构及教育机构。陈文雄呼吁,要提升父母、监护人对早期ASD转诊指征的识别,关注有语言发育障碍、18月还不会按要求指人或物的孩子;并提升医疗机构、教育机构对相对大年龄、轻症、多动、不合群等孩子的转介潜力;通过媒体的资源影响力提高转介的潜力,同时达到缩短初次关注年龄与诊断年龄之间的时间差。

药物治疗效果不容忽视,但用药需谨慎规范

“孤独症的治疗及康复主要通过特殊教育、训练和药物治疗。”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心理科副主任查彩慧表示,教育训练和行为治疗是目前最有效、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但药物治疗改善一些情绪和行为症状的效果也不容忽视。

“药物治疗是医学非常重要的一种治疗手段,也是孤独症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药物能够有效地改善儿童孤独症的社会交往障碍和交流障碍。但药物可改善一些情绪和行为症状,为教育训练创造更好的条件。”查彩慧表示,药物的合理运用可以显著改善孤独症及其相关障碍儿童的一些相关症状如攻击、兴奋、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易激惹、重复行为和自伤行为、兴奋攻击行为、重复行为注意力不集中等紊乱、行为影响教育训练和日常生活;同时,在教育训练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在医生指导下给以适当的药物治疗,可改善其行为、提高训练和教育效果,还可以保证儿童正常生活和学习,有利于父母对患儿的管理照护。

但她也提醒,需保证患者而用药的安全合理和确定用药的必要性,0-6岁的患儿不推荐药物治疗,如行为治疗无效,方可谨慎使用;大于6岁的患者情绪行为症状严重方可使用。同时,合适的剂量治疗4周仍无效,继续出现疗效的可能性不大。若药物治疗有效,连续服用6个月后就需逐渐减药并停药。

大龄自闭症患者生存状况堪忧,呼吁社会齐关注支持

查彩慧指出,我国诊断的第一代自闭症儿童如今已经长成35到40岁左右的中年人,90年代诊断出的自闭症儿童也已成年,到了进入社会和职场的年龄,但他们的实际生存状况依然堪忧。

她表示,全国实名制康复教育机构已达1000多家,但其中能接受大龄自闭症谱系障碍人士的屈指可数,能够进行职业培训的更少。同时,自闭症谱系障碍人群共患病多,医疗保障不健全。调查显示,自闭症谱系人群中有60%以上有共患病。

查彩慧呼吁,社会应该以“生命全程”的视角,从早期筛查和诊断、早期抢救性干预、幼儿教育、学龄期随班就读、职业培训、就业、养老等各个环节,提供全方位的社会支持,才能真正解决这个群体、整个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而这一以生命周期为视角的庞大的“工程”,仅靠自闭症家庭本身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全社会大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