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岁的小威(化名)在5年前患上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这是一种由于基因缺陷所导致的肌肉变性病,无力感会从下肢开始逐渐往上蔓延,患儿会逐渐出现走路不稳、蹲下起不来、上楼梯要手扶着膝盖等表现。小威在今年上半年就丧失了独立站立和步行的能力,坐轮椅成了他生活的日常。
除此以外,还有不少严重脑瘫、颅脑损伤等患儿,由于病情影响常年卧床,甚至没有机会体验站立、步行的感觉。
日前,华南地区首台儿童专用型智能步行机器人落户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康复科,根据儿童体型提供合适的、个体化的步态训练模式;并以虚拟化、游戏化等多形式的行走模式训练步行障碍儿童,增强患儿的互动参与性,通过提高其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改善其站立步行能力。
“用双腿打电子游戏” 9岁男孩重新体验走路感觉
智能步行机器人康复训练一个疗程为两周,小威每天都要在智能步行机器人的帮助下走上1000步。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在现场看见,小威在康复师的帮助下离开轮椅,穿戴上两条“机械腿”,在机器人的带动下走了起来。两条减重带帮他30公斤的体重“减轻”了一半,因此看起来,小威步态轻松自如,颇有“月球漫步”的感觉。
小威以往的康复治疗以物理治疗为主。对于他来说,这项新的康复训练就像在用双腿打电子游戏,他可以通过面前屏幕看到机器人根据自己行走步态、角度、速度所模拟出的轨迹,不时投入地大喊:“我不要这个场景!”“转弯转弯,我要转弯!怎么转不了呢?”智能步行机器人敏感地感知到了小威两腿用力的不均衡,康复师从屏幕上的参数以及偏离了正轨的模拟道路发现了这一点,马上做出提醒:“你看看,现在你只有左脚在用力,右脚并没有在用力啊。”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康复科主任徐开寿介绍,智能机器人康复训练可用于改善脑瘫、颅脑损伤、脊髓损伤、神经肌肉系统疾病、脑炎后遗症、以及骨关节术后出现的步行异常。常年卧床对于处于生长发育中的儿童来说,心肺功能会受到严重影响,此外髋关节脱位、骨质疏松、便秘等问题十分高发。从心理上来说,尤其是曾经会走但因病丧失步行能力的孩子来说,重新体验站立和行走的感觉,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也非常重要。
目前证据显示机器人训练可为步行障碍儿童提供真实独立的步行体验,促进下肢活动以激活运动依赖性神经回路重组,通过减重步态训练使儿童掌握准确的步态模式,提高步行能力和心肺功能,改善步态,预防髋关节脱位、骨质疏松、便秘等并发症。
徐开寿表示,对比传统的康复方法和器具,智能机器人提供了一种补充方式,“比如年龄比较大的重度脑瘫患儿,要抱起来都困难,更别说让他们自己体验站立和走路”,可以与其他康复训练同时进行。目前,智能步行机器人适用于身高86厘米~148厘米、体重70公斤以下的孩子。这项训练的费用每次在300元左右,两周10次为一个疗程。患儿需要先到广州市妇儿中心儿童康复科就诊,由医生、康复治疗师进行康复评估后才能确认是否适合进行智能机器人康复训练。
来源:广州日报
记者 | 伍仞
通讯员 | 李雯、周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