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答!”时钟跳到9日00:00。寒潮来了,广州CBD珠江新城在冷雨中沉沉“睡去”;金穗路旁的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急诊却灯火通明。
医院内外是两种节奏。年轻儿科急诊医生林慧玲像“打仗”一样,围着27个患儿连轴般转。他们都是留院观察区的重症患儿,症状不一,有抽搐、肾病综合征、肺炎、血液病化疗后感染……焦灼的家长面对孩子总是努力挤出笑容,转身又双眉紧锁。
1月8日晚上9时45分,广州市#$人民医院儿科急诊室外,一个等待就诊的小孩哭闹着不想看医生。
工作六年、轮岗到急诊半年,林慧玲记不清这是她第几个夜班。和其他儿科医生一样,她始终坚守着岗位,总在照顾别人的孩子。此刻,她3岁的宝宝已安然入睡。想到这个,她感到温暖、安心。
1月8日晚上10时,广州市#$人民医院急诊室外,一对情侣相拥取暖,等待就诊。
省卫生计生委主任段宇飞说,广东全省儿童专科医院短缺和儿科医生严重不足,儿科医生每天负担的诊疗工作量位居各科#&。当儿科医生压力较大、收入较低,但这些可敬可爱的白衣天使仍坚守岗位,敬业奉献,解除患儿疾苦。
9日凌晨,南方日报记者蹲点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市#$人民医院儿科急诊,体验一线点滴。
候诊间隙,也是家人齐聚的时光。1月8日晚上10时30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科急诊候诊区,两名家属看视频打发时间,等待就诊。
1月9日凌晨1:30,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科急诊,儿科医生杨洋仍坚守在岗位。
急急忙忙来,道着谢走
零时刚过,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急诊医生办公室传来一阵吵杂声。
一名年轻的妈妈抱着9个月大的女宝宝小妍(化名),深情焦灼。一旁的孩子爸爸拿着检查单,反复问:“医生,怎么样了啊?”
1月9日,凌晨1时,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急诊候诊区,游戏让两名素不相识的孩童玩在一起,此时他们世界里似乎没有疾病,只有欢笑。
“出来了!”林慧玲和搭档杨洋凑到电脑前看片子。“还好!过了十二指肠。马上联系外科会诊,争取排出来,实在不行得手术……”。
原来,小妍在与姐姐玩耍时误食了玩具小部件,发生呛咳,孩子爸爸帮她抠喉仍无法吐出。他们便急忙把孩子送到了医院。
1月9日零点刚过,9个月大的女宝宝小妍误吞玩具的小部件又或是回形针,发生呛咳,被送到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救治。
“你们真的想不起孩子吃了什么吗?”林慧玲问。
“就一会儿没盯着!”年轻得父母自责又着急,大冷天额头上竟冒出了汗珠。很快,外科医生赶到,小妍被送去做进一步处理。
1月9日,凌晨1时15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急诊输液区,一位患儿打着点滴的患儿睡着了。
“人人都说儿科是哑科,因为孩子不擅长表达。但很多时候家长也说不清楚,只能干着急。”林慧玲心直口快,“此刻,医生要做的是安抚他们的情绪,解决他们的问题,而不是跟着干着急。”
在儿科工作了17年,广州市#$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温捷对此深有同感。“一个孩子生病,一大家子来医院,小小的诊室瞬间挤满了人。有的孩子一见到医生,就害怕得嚎啕大哭。有的家长一着急,病情描述得很模糊。”
1月9日零点10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一位不断呕吐的女生被送到急诊,女生肚子痛得直不起腰,一旁的亲人弯下腰,手搭着后背,给她拥抱与安慰。
温捷始终耐心问诊,开好药后还详细叮嘱家长注意事项。家长们觉得心定了,急急忙忙前来的他们,纷纷道谢而去。
9日凌晨前后就发生了这一幕:一个父亲带着两个女儿冲进了温捷的诊室。“医生,快帮我看一下,我这两个孩子吃了300颗鱼肝油糖丸!”因发现及时,孩子们还没出现症状,精神满满地在诊室里蹦跶。
1月9日零点32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一名患儿被送到急诊后仍不断呕吐。
温捷向孩子家长了解情况后,柔声问3岁的小患儿:“你吃了几颗糖丸呀?”“不知道。”“能不能告诉医生你和妹妹今晚做了什么?”小女孩做了一个吃饭的手势:“好吃!”
寒潮夜晚,市一院急诊科却是火热万分。有些在候诊,有些在输液,有些家属绕着病人周围嘘寒问暖。
温捷判断,孩子们及时洗胃便无大碍,但若处理不及时很可能会中毒。他耐心地向孩子们的父亲说清楚情况,大人的情绪也稳定下来,连声道谢。
温捷度过了许多这样的夜晚。“晚上7点到凌晨2点的患者#!多,高峰期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但是,值得吧!”
1月9日,凌晨1时22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急诊输液区,一位患儿笑对镜头。
将心比心,是“老熟人”的体贴
00:32,夜更深,天更冷。
严女士裹着外套,在床边守着儿子浩浩。他今年3岁,患有神经母细胞瘤,经过十个疗程的化疗,如今是个“小光头”。
林慧玲说,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急诊留观区经常会收治像浩浩这样的小患者。化疗暂时“摧毁”了他们的免疫系统,化疗后感染导致的高烧必须马上入院处理。这让他们成为医院急诊留观区的“常客”。
“每6小时得用一次消炎针,睡不踏实。”戴着口罩的严女士,眼神中的疲倦格外明显。浩浩也还没睡,他有些害羞,小手总是牵着妈妈。
1月9日零点32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急诊留观区,白血病患儿浩浩化疗后感染导致高烧,入院接受治疗。
严女士对林慧玲很熟悉。“她专攻血液肿瘤方向,现在在急诊轮科。孩子做#$疗程化疗时她就是管床医生,人很好,问得也细致。我们只盯着自己的孩子就行了,医生护士要看这么多病人,辛苦多了。”
从某种意义而言,他们算是“老熟人”了,对医生也多了几分理解,也有了默契。好比说,点滴打完护士一时脱不开身,她会默默地先把开关关掉;医生忙碌时答应慢了,她也不吵不闹,耐心等候。
“得将心比心嘛!”严女士说。
1月9日零点40分,年轻儿科急诊医生林慧玲查看自己所负责的27个留观患儿档案,她对患儿的病情了如指掌。
“儿科沟通上难度大,需要承受的压力大。好几次想逃避。不过看到孩子的笑脸,感受到家长的理解,就是#!大的安慰。”林慧玲说。
在这个寒潮夜,儿科医护人员坚守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新时代鼓荡的风帆,让人精神振奋、激情满怀,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白衣天使的誓言。
夜已深沉,灯火通明,忙碌依旧,温暖在心……
1月9日凌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南方名记曹斯蹲点采访。
来源:南方+
【记者】曹斯 朱晓枫
【见习记者】黄锦辉
【通讯员】易灵敏 魏星
【摄影】张梓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