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新生儿科的钟微主任和她的伙伴们做了一例特别的手术救了一名新生宝宝。
因为重症先天性膈疝的影响,这名新生宝宝存在严重的肺发育不良,呼吸必需由高频振荡通气模式维持,呼吸频率达600-720次/分钟,达到手术时机也无法转为常频。这种高频通气带来的高频振动给手术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最终,钟微主任及其团队挑战成功,在“高频振动模式”下通过胸腔镜成功为宝宝补好膈肌上超过6cm的大洞。据悉,在高频振荡通气此高难度条件下完成新生儿微创手术,在国内尚属首例。
新生宝宝膈肌破6cm大洞,胃肠脾涌入胸腔压迫心肺
这个宝宝在胎儿期——她的妈妈孕22周左右做大排畸检查时,就被发现有先天性膈疝。随即,这位准妈妈来到了广州妇儿中心多学科胎儿会诊中心寻求帮助。在产前诊断、产科、胎儿医学、新生儿科、麻醉科等多科专家的集体会诊下,她和家人了解病情和预后之后,决定留下这个宝宝。
宝宝病情并不简单,多次B超和胎儿MR显示,宝宝所患的是重症先天性膈疝,37周时,宝宝胎儿MR检测肺头比仅28.45%。“肺头比是胎儿隔疝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胎儿MR肺头比低于45%即提示重症。”钟微主任表示。
先天性膈疝是因胚胎发育异常,导致膈肌缺损,部分腹腔脏器进入胸腔,伴有同侧及对侧肺泡、支气管及肺血管发育不良的“综合征”。重度先天性膈疝新生儿外科急危重症,病死率高达50-60%!
11月17日,宝宝经过胎儿期精准评估、孕期规范化管理后出生了。宝宝出生后立即出现呼吸困难,随后即刻转入新生儿外科监护室(SNICU)进行救治。因病情严重,她需气管插管高频通气维持呼吸,呼吸频率达600-720次/分钟,而常频呼吸机一般为40次左右/分钟。
出生后的检查显示,宝宝膈肌破洞达6.5cm左右,胃、小肠、结肠、脾脏等腹腔器官均通过洞口涌入胸腔,压迫左肺,并将原本应在左侧的心脏推往了右侧。
医生挑战“高频振动模式”下手术,成功“补洞”
三天之后,宝宝达到了允许手术标准。但是,她仍无法撤高频通气转为常频通气。这意味着,钟微主任她们需要挑战在“振动模式”且是高频振动下进行手术。
11月20日,历时近3小时,钟微主任团队及麻醉科宋兴荣主任团队成功在高频振荡通气下实施了这一例“胸腔镜下补片修补巨大膈肌缺损”手术,为宝宝补好了这个大洞。宝宝术中和术后情况均良好,不久后即转为常频通气,预计数周后即可出院。
“先天性膈疝绝大部分可以治疗,即使是重症先天性膈疝,如有条件及时手术,绝大部分宝宝都可恢复正常。”钟微主任表示。
来源:39健康网
通讯员 易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