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小花花(化名)在妈妈肚子里就已经被诊断重症膈疝,她的“五脏六腑”都出现“走位”,肺和心脏被挤压得无法正常呼吸,出生后,一旦需要自主呼吸,就马上呼吸困难,死亡率高。出生后三天,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三大专家团队联手手术,帮助小花花让脏器“归位”,修补“大洞”,恢复了她自主呼吸功能。
胸腹间“门庭失守”,多脏器“胡乱走位”
小花花在妈妈肚子里22周,进行“大排畸”产检的时候被诊断出重症膈疝。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新生儿科主任医师钟微介绍,隔开胸腔和腹部的重要结构膈肌如果缺损,就会导致膈疝。由于人体的胸腔是呈负压状态,而腹部是呈正压状态。躯干里没有了膈肌的“阻挡”,腹部的脏器就会在压力的作用下,往胸腔窜。
医生通过B超检查,看到妈妈肚子里的小花花情况不妙:花花的脾和胃、肠子已经出现“移位”,跑到胸腔了。家长从医生处了解到,膈疝手术成功后,存活率可以达90%以上,但手术却是#!大难关。家长不愿意放弃花花,决定生下来就请医生帮宝宝修补膈肌“大洞”。
高频震动下医生巧补大漏洞
11月17日,花花出生,由脐带输送氧气切换到自主呼吸的她,马上出现呼吸困难。钟微回忆,花花胸腔的膈肌缺口很大,脾脏、胃和肠子在腹压作用下,已经挤到胸腔。而在胸腔的心脏由左边被挤到右边,肺被挤成一小块,无法舒展正常呼吸。
医生赶紧给花花气管插管,维持高频通氧气。常规的呼吸机通气频率是每分钟30-40次,可小花花的通气频率被调到了每分钟600-720次。钟微介绍,不给孩子使用常频呼吸机,且严控振幅,主要是担心呼吸机会“泵爆”孩子被挤压且弱小的肺。
三天后,医生为小花花开展了手术。手术中依然使用了高频通气呼吸机来维持她体内的氧气含量。
高频通气明显增加了手术难度。钟微介绍,孩子受呼吸机影响,手术过程中也在“震动”。而医生要在不断的“震动”中,通过微创手术,想尽办法把往胸腔窜的胃、脾、肠“赶”回腹腔,再用一张直径六公分的生物膜将膈肌间的“大洞”缝补上,一针一线都在抖动中完成。
术后,花花的脏器全部“归位”,医生预计她两周后呼吸情况就可以逐渐恢复,以后她就跟其他健康宝宝一样了。
广东每年出生二三百例膈疝宝宝
据推算,广东地区每年大概110万的出生人口中,膈疝宝宝就有200到300例。当中有部分新生儿宝宝因为有膈疝而被无助的父母放弃甚至遗弃。
钟微表示,膈疝的发病原因仍难明确,绝大多数宝宝的膈疝都是可以治疗的。而现在胎儿膈疝出生后的微创手术治疗已经十分成熟,宝宝术后大都可以恢复正常。
“随着医学的进步,我们可以在胎儿期发现异常,进行疾病的严重程度评估,为宝宝出生后的治疗做#!充足的准备,而对一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存活率的胎儿疾病,我们还可以在宫内开始治疗。希望家长还是不要轻易放弃。”
来源:南方+
【记者】李秀婷
【通讯员】易灵敏 陈昊
【校对】蓝淑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