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出生才一个多星期,小宝(化名)的经历已经和大多数孩子不一样。还在妈妈的肚子时,她被查出患有先天性膈疝,随后确定为重症,脾脏、结肠、胃脏穿过膈肌上的大洞,进入胸腔,左肺被“压没”,心脏也被“推”到了右边胸腔,一出生就出现呼吸困难,需要上呼吸机。
重症先天性膈疝病死率高达五六成,但是,经过和医生的多次沟通,小宝的爸爸妈妈决定给小生命一次机会。而医生们也决定接受挑战,在小宝出生后第三天,在小宝戴着每秒钟振动超过10次的呼吸机的情况下,为她进行了微创手术修补膈疝,
“就像把宝宝放在一个震荡器上来手术一样,对手术稳定性要求很高”,这在全国还是首例。
一出生即呼吸困难,高级呼吸机维持呼吸
小宝的妈妈在怀孕22周接受产检B超时,查出小宝的异常的。随后多次B超评估,小宝的指标越来越差,在产前评估为重症先天性膈疝。“这个病,在24周之前越早发现,预后越不好。一般来说预测肺头比在45%以下就是重症,但是她出生前,预测肺头比只有28.45%,情况相当严重。”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新生儿外科主任钟微介绍。
出生后检查发现,小宝的左边膈肌上疝孔直径达到6.5厘米,“几乎没有长”,因此胃脏、脾脏、小肠、结肠都蹿到了左边胸腔里,心脏被推到右边,左肺由于一直受到挤压,发育很差,所以她一出生立即出现呼吸困难,需要气管插管通气。“可是,由于她的肺泡本身弹性非常差,无法很好地进行气体交换,普通的呼吸机都无法使她的血氧饱和度保持稳定,需要使用高频振荡通气,每分钟呼吸频率在600到720次,也就是说每秒振动10次以上。”钟微说。
普通的常频呼吸机,每分钟呼吸频率在30次~40次,为高频振荡通气的重度先天性膈疝患者进行手术,就像在振荡器上进行操作一样,极大地影响到手术视野、稳定性,此前国内还没有先例。市妇儿医疗中心新生儿外科医生团队经过多次讨论,决定接受这个挑战。
胸壁打4小孔,3天大小宝成功修补膈疝
11月20日,小宝在出生第三天时,接受了微创手术。医生在她的胸壁上打了4个0.5厘米~1厘米的小孔,用手术器械将肠管、脾脏、胃脏小心翼翼地从胸腔挪回腹腔,再用生物材料制作的补片修补膈肌上的大孔。
记者从腔镜拍摄到的手术视频看到,整个手术视野内的器官都处于不停快速振动的状态,在修补膈疝时,已经归位到腹腔内的器官在腹腔正压的作用下还不断往上“蹿”,医生需要另外用一个钳子轻轻地压着。该院新生儿外科何秋明医生说,
一般轻症先天性膈疝手术一小时就可以完成,这一场手术做了接近三个小时,由于期间要特别保持手部稳定,“感觉特别累”。
现在,小宝已经换上了普通的常频呼吸机。从发现膈疝开始,她的肺部经历了三个多月的受压。医生说,由于肺部复张需要时间,期间要预防感染,估计到两岁之后,可以慢慢恢复至和正常孩子无异。
小宝的例子让钟微特别感慨。她告诉记者,产检发现异常后,病例进入了市妇儿医疗中心的胎儿会诊中心进行评估。小宝的妈妈爸爸、外公外婆、爷爷奶奶都来了,“我们把这个病是什么情况、后果会怎么样、手术怎么做、费用多少等等等等,都告诉了他们。他们经过了很仔细慎重的考虑,决定给小生命一次机会,留下这个宝宝。”钟微说。
往往胎儿发现异常的结果都是指向人工流产或引产,而随着医学的进步,胎儿发现异常后,有相当一部分可以选择出生后治疗甚至宫内治疗,有时候家长由于不了解而选择放弃,也让医生觉得很惋惜,“不是每个孩子天生都是完美的。就像花朵,都有各自的开花期,有的开得早些,有的开得晚些,有的在生命早期会遭受一些磨难,但只要挺过去了,一样可以开出漂亮的花儿。”
小贴士:什么是先天性膈疝
先天性膈疝是因胚胎发育异常,导致膈肌缺损,部分腹腔脏器进入胸腔,伴有同侧及对侧肺泡、支气管及肺血管发育不良的“综合征”。目前病死率约为30%,重度先天性膈疝的病死率约为50%~60%。有85%的患儿在一出生就会出现症状,其余的会长大后因为气促、反复呼吸道感染而发现。
先天性膈疝的发病率为1/2000~1/5000,以2015年广东出生人口119.95万人计算,广东省一年会出生200~300 例先天性膈疝患儿。广州市妇儿医疗中心近两年收治61个患儿,52人经过手术后存活,存活率达到85%。
来源: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 伍仞
通讯员 易灵敏、陈昊、
编辑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