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南方+:惊心!1岁多男孩被铁筷插眼入脑,只因家长做了这件事

日期:2017-09-25

9月21日,市妇儿医疗中心成功救治异物穿通伤患儿,一名1岁7个月男童因意外被不锈钢筷子由右眼插入颅脑,在急诊科、神经外科、眼科、麻醉科及ICU等多学科通力合作下,成功将筷子取出,最终化险为夷。此惊险的成功救治案例引发广州媒体关注,南方报业在其互联网客户端平台“南方+”以题为《惊心!1岁多男孩被铁筷插眼入脑,只因家长做了这件事》进行报道。

南方+报道:惊心!1岁多男孩被铁筷插眼入脑,只因家长做了这件事

晚饭时分,妈妈用不锈钢筷子插了一个肉丸,给1岁7个月大的宝宝自己拿着吃。不料,孩子边吃边玩,不慎摔倒,筷子直插入眼!9月21日晚凌晨0点12分,这个不幸的惠州小男孩小涛(化名)右眼插着筷子被紧急送到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院区。经过紧急手术,这支不锈钢筷子被取出,成功化险为夷。

专家提醒,吃饭时家长要看紧孩子,让孩子少接触生活中的尖锐物品,如筷子、牙签等。若不慎发生意外,切记不要自行取出异物,应及时送往医院处理。

   

小涛插着筷子被送进急诊

1岁多男童被筷子从右眼插入深达11厘米

9月20日晚上7点多,意外发生后,家人立即将小涛送往惠州当地医院急诊科。

但是,当地医院的急诊医生检查了伤情后表示无法处理,随后派了一辆救护车,紧急将小涛送往广州市妇儿中心儿童院区。到达时,已是凌晨0点12分,筷子已经在小涛颅脑内待了4个小时。

此时的小涛神志清醒,可以自主睁眼,但右眼睑明显肿胀,医生无法观察眼球状况。CT检查发现,这支金属筷子与右眼球“擦肩而过”,穿过右眼眶内上壁,进入颅底,越过了大脑前动脉,末端距离左大脑中动脉前方仅有9毫米,插入部分深达11厘米!

筷子插入颅脑达11厘米

接诊的陈医生说,幸运的是,筷子完美“避开”了颅脑内的大动脉,没有伤及重要血管。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小儿神经外科主任李方成说,“如果不尽快取出异物,筷子一旦发生位移,小涛的生命就岌岌可危了。”

但筷子应该如何取出?经过神经外科、眼科专家慎重评估,认为可以不用开颅直接取出筷子,但需要做好各种预案,维持气道通畅、备好足量血,万一取出过程中大出血,可以随时转为开颅手术。

筷子虽被取出,但眼部、脑部可能还有后遗症

凌晨3时多,颅脑外科、眼科等多学科专家合作,完整取出了肇事筷子,没有出现明显的出血。李方成说,筷子经过的附近组织都有可能受损,包括视觉神经、掌管眼球运动的眼外肌、海绵窦、颅内血管等等,需十分小心。

术后复查CT,仍然可以看到筷子在小涛颅脑内留下的“通路”痕迹,周边有小血肿形成,但量比较少。小涛现在神志清醒,情绪稳定,可以大声哭闹,肢体运动也没有出现障碍,转到PICU时已经拔了气管插管,预计今天(22日)就可以转回到普通病房。

但是,这一桩意外带来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观察。李方成判断,初步评估,小宝的右眼眼球活动能力可能会受到影响,视力需要眼睛水肿完全消失后评估。

小涛的伤情模型

此外,脑垂体功能可能受到损伤,语言中枢也可能被累及,需要回到病房后,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进一步评估神经损伤情况。

另外,由于使用中的筷子会把病菌、油污等带入颅脑,还需要预防颅内感染的发生,目前已使用抗生素控制。如果没有发生感染,筷子在颅内造成的空洞会慢慢成为隐形通道,最后愈合。李方成说,接下来如果没有发生脑脊液漏,小涛就可以出院了。专家警告:异物入脑,千万别自行拔出!

“这个孩子的家长有一点处理得比较好,没有当场把筷子拔出来。”李方成介绍,半年前,他接收到一例类似病例:也是1岁多的孩子,边吃边玩耍,筷子通过左边口角往上穿刺到后颅颅底,“奶奶‘当机立断’,当时把筷子拔出来了。”

“当有异物插入颅脑,直接拔出来非常危险!”李方成严肃地说,“你不知道异物捅进去多深,经过什么血管神经,颅脑内的情况如何。假如筷子插到了重要血管里,本来筷子还能像塞子一样堵着伤口,一强行拔出来,血管开放了造成大出血,可能还没来得及送到医院,孩子就已经没了。”

他后怕地说,幸好这位小朋友的运气不错,筷子也没有伤到大血管,所以奶奶拔出筷子也没有引起生命危险,但还是造成了孩子的颅脑神经损伤,喝水会呛咳。

“假如遇到这种情况,#!好的办法就是保持原状,不要擅自拔动异物,需立即就医,由医生取出。”李方成说,而即使是医生来拔筷子,也要做好一切应急准备,维持气道通畅、备好足量血、做好开颅手术的准备才可以。

取出来的肇事筷子

李方成介绍,尖锐物品造成幼儿颅脑穿通伤例子不多,但是一旦发生就相当危险。青少年颅骨本来较为薄弱,对幼儿来说,任何一个地方的颅骨都是容易被穿破的,再加上眼窝、嘴角这些地方比较凹陷,尖锐物品很容易穿过这些地方、进入颅脑。这几年医院接收的此类案例,虽然都没有死亡,但几乎都产生了后遗症。

他建议,

家长应当用心看管孩子,警惕日常生活中的尖锐物品,包括筷子、叉子、牙签等,#!大限度地避免意外发生。其次要从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正确地使用日常用具,拿着尖锐物品的时候,不要奔跑,避免做剧烈的运动。

来源:南方+记者李秀婷 见习记者 黄锦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