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市妇儿中心“互联网+信息化”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日期:2017-03-06

作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知名妇儿专科医院,广州市妇儿医疗中心吸引了各地病人前来就医。但与“看病如春运”“排队三小时看病三分钟”的大医院就诊体验不同的是,这家三甲医院门诊大厅“门可罗雀”,排队挂号“寥寥无几”,在候诊室内,患者有序等待就诊。

这是在广东省卫计委举行的“广东省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采风活动中,记者所见到的景像。

“事实上,在此之前,我们医院门诊大厅也是人头涌涌,堪比火车站。”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副院长龚四堂说,为了减少患者排队时间、打击黄牛炒号,2015年10月起,该院率先在广东省内全面推行“非急诊挂号全面预约”,患者可以采取电话、网站、微信、支付宝、自助及诊间、出院复诊等多途径实施预约挂号,非急诊预约率提高至93.3%以上。实现有序分时段预约挂号及就诊,每次就诊省时1小时。

龚四堂介绍,这仅仅是该院改善医疗服务行动的一部分内容。近年来,为了给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该院通过“互联网+技术”,积极提升医疗服务质量。2015年5月起,该院全面实施实名预约挂号及就诊,采取建立统一号池管理、限制挂号次数、建立黑名单制度等监控措施,有效管控就诊秩序、打击黄牛党。2015年起该院推行微信、支付宝、银联医程通、自助机等多途径自助缴费方式,有效缓解排队缴费时间。2016年2月起,该院在全国首家开展“先诊疗后付费”服务,切实减少患者在医院停留时间。2016年7月起,该院作为广东省内首批医保线上支付服务试点,切实缩短医保病人的排队时间。

除了“互联网+技术”,市妇儿中心还采取措施规范管理行为,强化医疗质量。

龚四堂介绍,为推进医院精细化管理,该院编辑出版了《医院精细化管理》丛书和《儿内科疾病诊疗流程》、《儿外科疾病诊疗流程》、《妇产科疾病诊疗流程》、《儿科常见疾病临床诊疗路径》。2012年起,该院全面管控抗菌药物的使用和门诊补液。目前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43%,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11.47%,I类切口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24.54%,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样本送检率39.56%,抗菌药物使用强度11.834DDD;门诊补液占比从2014年的10.79%下降到2016年的1.54%。

2016年3月起,市妇儿中心开设血液肿瘤、风湿免疫和新生儿等专科日间病房,开放床位37张,开展44个儿科常见疾病的日间诊治,收治患儿2万人次。2016年4月起,该院设立日间手术中心,8个专科开展50种儿科常见手术,现已完成手术量近万台。2012年8月,该院开设NICU亲子病房,供患儿父母在病房陪护及学习护理技能,2016年共入住1290个家庭。该院儿童各重症监护室也从2015年4月开始在国内率先实行开放性探视,2016年共有50950人次进入探视。

市妇儿中心还让医患加强互动,提升患者就诊体验。龚四堂介绍,医院成立了疑难病会诊中心,可由门诊医生或客服中心发起申请,可以通过电脑及手机APP登终端发起和组织多学科会诊。

在产科门诊,孕妇可通过扫描诊疗卡条码识别身份,自行测量的关键生理指标后由系统自动推送到医生工作站和孕妇手机端;孕妇通过可穿戴设备自动采集胎监仪数据,与中心信息系统实时连接,减少了来医院的麻烦。

为持续改进医疗服务,市妇儿中心采取了信息化手段。龚四堂介绍,2011年起该院开展电子临床路径,目前纳入管理病种98种,设置临床路径121个,其中二级临床路径28个,覆盖全院95%的临床科室。2016年入径率85.97%,完成率87.21%,平均住院日逐步缩短(2016年5.4天,2015年5.8天,2014年6.1天,2013年6.2天)。此外,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该院对用药、输血、手术交接、检验、病理、母乳等十九个主要的医疗流程进行闭环管理。

市妇儿中心还建立了临床数据中心,通过BI运营决策系统对医疗质量、医院运营等关键医疗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实现日、周、月、季、年同比、环比及各种数据分析;与电子病历系统对接,设置预警提醒,实现追溯至个体的医务人员及单个病历功能。推行移动护理,实现护理表单无纸化,提高了患者安全及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