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小“吸管”,竟然救了一名刚出生就被送入NICU的宝宝?日前,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专家成功为一名出生不久的小女婴同时实施了喉上成型及气管支架植入手术,让这个一出生就呼吸窘迫、只能靠呼吸机维持生命,并且一度被送入NICU的小病人终于实现了自主呼吸。这次手术不仅开了我国同时实施喉上成型及气管支架植入两个手术的先例,也创下了我国植入气管支架治疗气管软化的#!低龄记录。
孩子出生不久就呼吸困难
据介绍,这名来自广州花都的小女婴7月10日出生,刚出生时各项评分都不错,但很快就出现了呼吸窘迫的症状。孩子的妈妈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当时她只听到孩子哭声很沙哑,后来宝宝就被送入了当地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去了。孩子一开始被诊断为喉软化症,当地医院为其实施了气管插管辅助通气。
7月13日,小女婴被转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治疗。妇儿中心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陈彦球透露,入院后为小女婴做了纤支镜检查后发现,孩子喉部会咽有水肿,主气管中段有重度软化迹象,每一次吸气时,气管都会完全坍塌黏在一起。
事实上,喉软化症在新生儿中较为常见,2100个新生儿中就有一人患病。“婴儿呼吸时喉部发出呼噜呼噜声音的,有50%-70%可能是因喉软化症引起。”陈彦球说,其中大多数患儿是轻症,不需要特别治疗,三岁之后一般都能恢复,需要手术治疗的患儿约占10%。但像这个小宝宝一样同时患喉软化并且还有气管坍塌症状的患者并不多见,而且孩子还尚未足月。
这也给医生们出了难题。一开始,陈彦球并不打算为孩子实施手术,想先观察一段时间看能否自行恢复。期间,曾3次尝试撤掉孩子的呼吸机,但都没有成功。8月1日,再次为孩子做了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发现孩子的病症并没有改善,于是打算实施手术。
喉部放支架后恢复自主呼吸
一开始,陈彦球出了两个手术方案,一种是切开气管,放套管进去;另一种是在气管里放支架,连同喉软化的手术一起做。尽管用低温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喉软化在妇儿中心已经有了很多成功案例,但对这么小的孩子做,而且还要同时做气管支架植入,国内没有先例。陈彦球也有担忧,如果支架放得太高,撑住了声门,声门关不上,孩子喝水容易呛咳。但如果不做,孩子一直就得靠呼吸机维持着,并不是长久之计。在与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和商量后,家属同意选择第二种方案,为孩子植入气管支架。
一个小婴儿喉部放支架,这样的支架是什么样的呢?记者了解到,这个关键的支架其实就是一根内径4毫米、长50毫米的小“吸管”。这可不是普通的习惯,而是硅酮套管。这种材质的套管在全世界只有法国一家公司生产。在医院的努力下,8月25日,支架终于到位。
万事俱备。陈彦球和他的团队开始为孩子实施喉上成型及气管支架植入手术。在完成低温射频手术,打通宝宝软骨下塌部分后,医生们有条不紊地将气管支架植入了小宝宝的气管中,麻醉清醒后,孩子就恢复了自主呼吸!
这样的结果令人惊喜。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医院将孩子转入PICU观察了一天。第二天,孩子转入了普通病房,第三天,就可以喝奶了!“现在孩子奶量越来越大,可以喝60-70毫升了。”说起这个幸运的孩子,陈彦球满是慈爱,“我也终于可以放心了!”
据介绍,孩子很快就可以出院,之后也无需特殊护理,支架会放一年左右,待孩子气管成型后就可以取出来了。
(羊城晚报记者丰西西、通讯员周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