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夜班连看多个病人后感觉轻飘飘

日期:2015-10-08

10月3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卢嘉铭医生为儿童进行诊疗。

长假第2天,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科急诊观察室医生卢嘉铭结束了假期。早上7时30分,卢嘉铭换好白大褂。与她一起值班的,还有3名急诊观察室儿科医生。此外,急诊科的其他医生也都在备勤,一旦有突发状况,随叫随到。

这位广州女医生从医15载,凡节假日只能事后在微信朋友圈中“参与”家庭活动。

 

国庆节值夜班:看多个病人后感觉轻飘飘

上午10时,值班室的门被推开。推门的是值班的一线医生。有个呕吐的患儿在门诊排不上号,转向急诊求助。病患需要帮助。现实的尴尬是,这本该在门诊处理的事情,如果急诊插手,病患一定会蜂拥而至,急诊的资源也有可能被抢占。

“能开这个头吗?”值班医生有些犹豫。

“还是先帮她处理一下,”卢嘉铭想了想说。

“万一……”

“那也没办法,情况特殊。”

节假日期间,急诊科就诊病患比平时减少了2/3。一些患儿家长甚至申请让孩子提早出院去走走。这是急诊科一年中难得的闲日。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值班医生可以有丝毫懈怠。

有一年国庆值夜班,卢嘉铭接连看了好多个病人,到最后整个人都感觉轻飘飘的,“就像踩在棉絮上”。“依稀记得有一位病患的名字我接连问了3次。”

 

儿时国庆记忆:游玩红旗飘飘的南方大厦

儿时#!难忘的国庆记忆,是在人潮中被父亲牵着手,到南方大厦游玩,街道两边一路都是国旗。“广州人内敛,喜欢把爱国情结藏心底”。

对在广州生长的70后来说,逛南方大厦、越秀公园、白天鹅宾馆是童年不可磨灭的记忆。卢嘉铭亦如此。

“南方大厦、越秀公园、白天鹅宾馆走一圈,不管是中秋、国庆还是过年,那3个地方广州人是一定会去的。尤其是国庆,南方大厦那一带的道路两侧都是红旗。对我来说#!开心的是因为几家人一起去,又可以见到很多表哥表姐了。”

嘉铭记得,有一年国庆,南方大厦一带到处都是人。她只好紧紧抓着爸爸的手往前走。“走了好长一段路,发现那个人不是我爸,牵错了人。”最后还是通过广播寻人,父亲才把嘉铭给找回。

“现在想想,还好我遇到了一个好叔叔,把我送到了广播台,哈哈!”

如今,嘉铭已经十几年没有去过南方大厦。“整条人民路都已经被遗忘了,”她停顿了一下,一脸无辜地笑着说:“#!可恶的是,在成为职业医生后,家里人都把我排除在家庭活动之外。每次都是从朋友圈里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

 

祖辈三代从医:太爷爷曾捐资顺德助学

“我曾经很抗拒做医生,”卢嘉铭说,“因为我是被逼读医的。”

卢嘉铭家中三代从医。“太爷爷曾经是军医,后捐资在顺德建学校。爷爷和奶奶分别是内科和妇产科医生,也因为职业而结缘。”

而到了卢嘉铭父亲这一辈,由于遭遇家庭变故,父亲中断了学业。直到“文革”结束后才读的大学。彼时,卢嘉铭已是嗷嗷待哺的小婴儿。

“父亲是语文老师,学校国庆的氛围#!浓了。”于是,每年国庆,卢嘉铭父亲总要在饭桌上念叨一番。“先是说改革开放好,然后是爷爷奶奶做医生时的威水史。”

直到高考那年,嘉铭终于理解了父亲当年碎碎念的用意。“全家人都在动员我学医。先是父亲,最后还出动姑姑,每天都给我打电话。”只可惜嘉铭当年热衷的是建筑专业。但因受不了家人轮番苦劝,只得“一气之下全部志愿都报了医学院校”。

直到嘉铭走上工作岗位多年后,姑姑才告诉她,当年让她做说客的那个人就是嘉铭的奶奶。“我问奶奶,奶奶马上否认说不是她,是我爸爸要我学医。后来问爸爸,爸爸又说奶奶才是‘幕后主使’”。

“总之两位老人就是互不承认了,哈哈。不过现在想来挺感谢他们的,因为我越来越喜欢这份职业。”

为了圆建筑师梦,在工作第8年,卢嘉铭从番禺一家大型医院辞职。但最终,她还是重新选择了医生这份职业。

入行15载,卢嘉铭已然适应通过朋友圈“参与”家庭活动,也不再对奶奶抱怨做医生有多苦多累,“因为曾经看到她流露出后悔的眼神”。卢嘉铭说,她不记得这是她第几次国庆值班“但一定不是最后一次”。

“医生这个职业,没适应就会觉得很痛苦、很大压力。所以流失好厉害。但越做得久,就越有信念、越是放不下。这两年医患关系紧张,但我从来没有动摇过,觉得只有当医生才能实现我的价值。希望这个职业会有好转的趋势,病人和医生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信任。”

 

来源:南方都市报

统筹:南都记者 李春花

采写:南都记者 黄雅熙

通讯员:易灵敏

摄影:南都记者 邹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