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市妇儿中心,很多孩子在打针。南都记者 邹卫 摄
儿科医生累坏啦!4月以来,广州多家大医院儿科门诊爆满,有医生日均工作12小时,出诊被医生们称为“上火线”。昨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三个院区门诊量达到15743人,创下历史新高。为什么近期医院儿科病人暴增?焦急的家长该如何带娃看病?南都记者调查多家医院儿科后,推出看病指南。
日均工作12小时 儿科医生喊累
妇儿中心儿科主任姚翠婵连续工作8天,发热4天后,最近终于因为被患者交叉感染患上流感后持续发热不退,获得休息机会。昨日,广州市妇儿中心副院长龚四堂约见媒体为儿科医生“喊累”。
数据显示,6月3日一天,市妇儿中心三个院区门急诊量达到15743人次,创下历史新高。按5月份妇儿中心日均门急诊13066人次来算,儿科病人占了73.38%。儿科门诊#!高接诊医生平均一天接诊了186人次,一小时接诊了31人,平均每人接诊时间仅为两分钟。不少儿科医生每天超时工作达12小时,引发医生集体吐槽。
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今年4月儿科门诊量达到16693人次,比去年增长32.32%,住院患者增长了55.6%。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番禺院区每日儿科门诊量2300人次,平均每个儿科医生一天也要接诊110个病人。
而近两周来,中山一院的儿科门诊从原本一天放400个号增加到了600个。中山一院儿科副主任医师莫樱说,近期,每天儿科医生几乎都要推迟下班。发烧超过38.5℃的儿童都要在登记本上登记,优先看病,“登记本都不够用了,医生也很疲累。”
中山三院、中山六院也面临儿科“爆棚”的情况。中山六院的发烧患儿比平时至少增长了2倍,新生儿科主任郝虎称,中山六院儿科坐诊医生较少,但都已派上用场,病人需要排队2-3个小时才能就诊。
发热发烧 疱疹性咽峡炎病人大增
为何儿科病人扎堆?这么多病人,都是来看什么病的?南都记者走访了广州几家大医院了解到,除了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流感,今年疱疹性咽峡炎流行高峰比往年集中。
市妇儿中心6月3日的内科和发热门诊量达到9000人次,这两个门诊主要收治手足口、疱疹性咽峡炎和上呼吸道感染患儿。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李增清医师表示,往年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人大概占儿科门诊量的5%-10%。而最近这半月来,这两种病占到了30%,其中7成是疱疹性咽峡炎。有医生推测,这可能与病毒变异有关。
中山一院儿科副主任医师莫樱说,一天600个病人当中,几乎一半都是儿童发烧,且发烧又主要以病毒性感染为主,尤其是疱疹性咽峡炎,可能占据了20%。“往年疱疹性咽峡炎都会分散开来,但今年却很集中。”甚至5-6个月大的孩子也会“中招”。
中山六院新生儿科主任郝虎也说,算下来,疱疹性咽峡炎可能占高烧儿童中的30%。不仅是儿童存在感染,成年人也有,且成年人感染后可能是带菌者,虽不发病,却会传染给孩子。
其次,流感病人也有所增加,手足口病人也不少。在学校,同班同学同时发烧的#!多达到了十多个。
天气忽冷忽热或是一大原因
莫樱认为,“往年这个时节看病的儿童也不少,今年尤其多。”疱疹性咽峡炎为何在今年高发?莫樱认为,这可能跟气候有关,今年天气忽冷忽热。此外,今年或出现了“小流行”的情况。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儿科主任肖昕教授认为,近期发烧浪潮可能跟天气反复、室内室外温差过大有关。
李增清介绍,咽峡炎在临床上与手足口病发病症状相似。两种病都有发热、咽痛、口腔疱疹、溃疡等症状,但病理却不一样。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由肠胃病毒引起的儿童传染病,传染性极强。疱疹性咽峡炎则由柯萨奇病毒不同的亚型引起。但二者都是病毒感染,属于自限性疾病,常不需特殊治疗,一般不建议使用抗生素。
延伸阅读
工作累收入低 儿科医生离职多
据了解,中国儿科医师的短缺数至少达到了20万。据有关统计,2010年左右,平均每千名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师来为他们治疗,今年,这个比例下降到0.41。而在美国,平均每千名儿童则拥有1.46位儿科医师。
广州市妇儿中心副院长龚四堂介绍,近三五年该院都完不成儿科医生的招聘计划,而且情况逐年严重,有时甚至只完成原计划的50%-60%。
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的统计,平均每年每间医院有2名儿科医师离职。妇儿中心近3年来每年均有五六十位医护人员离职。
“培养一个儿科医生,需要医学专业本科5年,硕士3年,毕业后要参加5年的严格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儿科医生的培训更为严厉,有时甚至连续上班超过32小时,经过13年磨炼才只能算一个合格的医生。然而繁重却不被理解的工作,导致一些医生不得不惜别岗位。”
龚四堂还表示,无论是儿童医院还是综合医院的儿科,在目前的市场经济及现有的医疗体制结构下儿科医生收入相比其他科室、其他行业少得多。目前,中国医疗服务的成本大部分来自药物、一次性用品消耗以及昂贵的诊断测试,而非来自实际由医师提供的诊断和治疗。举例来说,看一个主任儿科医师的花费只需9元挂号费,但50%的小病人都不需要开药。“如果这个医生一上午看25个病人,那他给医院带来的诊金收益还不到250块。”
看病指南
有心急父母一次挂了四个科室号
孩子病了,该怎么办?
广州市妇儿中心一名医生介绍,前不久一名儿童因发热就诊,其父母竟给他挂了四个科室的号。“发热门诊、特诊、儿内科、呼吸科的号全都挂了,最后是内科医生发现他挂了号并没有来就诊。”这名医生表示,可以理解父母焦虑的心情,但在号源紧张的情况下,医疗资源被占用就很可惜。
孩子病了,父母该怎么办?带娃看什么医生,什么情况下该去医院,在家可以如何护理?南都记者为此咨询了一些儿科医生,梳理出一份儿科常见感染性疾病的就诊指南。
该去什么医院就诊?
目前来看,不论是专科医院,还是综合性大医院,都面临儿科急诊和门诊爆满的情况,不仅挂号难,看病等待时间长,还存在院内交叉感染的风险。但是孩子病了怎么办?郝虎建议,小病人可先到社区医院就诊,若有必要,再到大医院诊治。
在社区医院就诊,社区医生如果发现患者口腔有疱疹,也会#$时间将其转诊至上一级医院。医生通常是对症处理,比如用一些中药抗病毒制剂,预防细菌感染。
什么情况下需要立即就医?
家长需要察言观色。如果孩子只是单纯的发烧,精神很好,可以在家物理降温,体温超过38.5℃时服用退烧药自行降温,或者去社区医院看诊。在发烧期间可以开空调,切忌给孩子用盖被子的方式捂汗。一般只有当连续24小时或者72小时体温保持正常,方可表示疾病已经好转。
家长们除了要检测体温外,更应该特别观察是否食欲不振、精神欠佳、面色明显苍白或潮红、特别烦躁以及有无其他的异常如抽搐、呕吐等。如果有这些情况应立即上医院就诊。
对于1岁以下的婴儿,发烧达到38.5℃以上时,即应该及时就医,需要排查是否有严重的感染或疾病。
疱疹性咽峡炎看哪个科?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同为肠道病毒引发的呼吸道感染疾病,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主要传播途径为口或呼吸道,容易在1岁-4岁的学龄前儿童中间流行。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大的区别在于,前者的疱疹仅仅出现在口腔内,而患手足口病的大多数孩子先是嗓子里有疱疹,后发展到手脚心,少见于长在手脚背,并伴有发烧。
医生建议,疱疹性咽峡炎#!好去隔离门诊或者发热门诊就诊。但对于有专业资质的儿科医生来说,这些都不算疑难杂症,因此普通儿科也可以处理。
如何在家护理患儿?
饮食清淡易消化,比如牛奶和稀饭,忌食海鲜。
疱疹性咽峡炎要注重口腔护理,可以用中药粉喷口腔,促进溃疡愈合,比如喉风散。
广州市疾控中心:
尚未见流感或手足口高发已要求加强对疱疹性咽峡炎检测
据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王鸣表示,截至目前,广州虽然已进入季节性流感、手足口病的高发期,但实际报病数量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尚未见到特别的大流行或聚集性病例增多的情况。
而对于近期传得很热的疱疹性咽峡炎,市疾控中心也对相应的样本进行检测。“其间检测出来的致病病毒为柯萨奇A 2、A 4、A 8等类型,这些病毒少见于手足口病患者,是主要攻击儿童咽峡部位的一类肠道病毒。”王鸣表示,按照我国传染病的相关管理规定,疱疹性咽峡炎并非法定报告传染病。
针对目前该疾病表现出来的高发情况,疾控中心已要求相关哨点医院和省妇幼、市妇儿中心等医院加强检测,如不具备检测资格,可送市疾控中心检测明确病毒以便对症治疗。
王鸣表示,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明确经过肠道病毒感染的疾病。其预防方式和预防手足口病基本一致。比如注意儿童个人卫生、饮食清淡、定期对玩具进行高温消毒等等。
统筹:南都记者 严慧芳
采写:南都记者 黄雅熙 王道斌 阳广霞 李春花 通讯员 易灵敏 张婧绮 简文杨 彭福祥 江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