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您正抱怨在儿童医院漫长的等候、喧嚣的环境、医生的“怠慢”时,当您正为儿科医生这个群体紧缺、流失而扼腕叹息时,当社会还在纠结是应该降低门槛、让更多人来从事儿科医生工作,还是提高待遇、鼓励儿科医生坚守或吸引其他专科医生转行时,他们却在日复一日地加班、手术、查房、写病历、查资料,他们会为自己的房贷忧心、为自己的亲人操劳,也会为自己的病人揪心,但他们很少去“抱怨”、“宣泄”,他们还在坚守,他们渴望被尊重和理解,并希望能帮到更多的孩子和家庭!
从今天起,小熊君将陆续推出几篇【儿科医护心声】,让我们听听他(她)们是怎么说的。
欢迎广大同事、同行不吝赐稿!
“我儿子刚刚打电话问我,上周就想看的电影什么时候能去看。”值班医生一边写着病程记录,一边轻描淡写地和我说着。这样的忙碌她已经习以为常,今天她已经连续工作15个小时,还有9个小时。三天就要值一个24小时的班,这是妇儿中心心血管病区一个普通医生的真实写照。
而这只是一位普通医生的忙碌缩影,认真尽责、精湛医术才是这个集体的标志。也许他们刚做完一天的手术,筋疲力尽,却还在讨论明天那台疑难手术的方案;也许她已经怀孕8个月,在听到抢救预警的那一刻还是义无反顾飞奔去参与抢救;也许她刚哄自己的孩子睡下,又马上打开电脑查找文献,只为找出更好的对抗某个顽固病症的治疗方法。
这是一个认真负责、任劳任怨的集体,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急病人之所急的集体。当家属正为医药费愁眉不展时,是他们不停地打电话联系慈善机构,以解家属的燃眉之急。当知道孩子无力回天时,是他们连续心肺复苏6个小时,为了让外地赶来的家属见孩子最后一面。当面对做了10小时手术刚推回监护室的孩子因抢救无效死亡时,他们会心痛,会因自己微小的力量而愧疚。他们没有时间和病人拉家常,他们的热情都用在钻研技术和抢救病人上,他们的同情心就是让孩子多活一分钟。
你问我他们为什么这么拼?大概是为了身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大概是为了曾经脱口而出的医学生誓词,大概是为了想让自己成为一个照亮别人的人。
曾经看过一句话:一个好的医生或护士,是需要病人的宽容才能够成长的。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我们渴望用自己的力量救更多孩子,也希望病人能给予医务工作者更多机会和理解,共同促进患者健康。
作者: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心血管病区护士 廖新息